题名

試析一九三○年代中國的經濟恐慌論

DOI

10.6353/BIMHAS.199306.0005

作者

李宇平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_上期(1993 / 06 / 01)

页次

137 - 1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說明,三○年代學者,正因認定中國確曾發生貨幣危機,從而強調中國經濟已陷入嚴重的蕭條境地,且以爲中國經濟恐慌的形成與世界經濟大恐慌具標鼓相應的關係。三○年代論者對經濟危機之反省,發於世界市場的擴張及資本主義經濟景氣循環,說明統制經濟主張之抬頭,必然與論者對經濟發展與國際交易,以及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間互動關係之權衡相關。本文發現,三○年代論者已然認識到,世界經濟的擴大,自由市場之介入,不能消除社會對管制或干涉等方面的需要。自由經濟是社會計晝的結果;國家主義的發展,是國際主義發展極致的必然結果。似可管窺統制經濟思潮形成之部分淵源,與論者對政府角色相對大小的調整的認識息息相關。本文同時指出,此期間論者儘管強調社會內在的保護應與國家對外的保護同步實施,唯各派對預擬干涉之社會力量及干涉手段,則認識有別。自由經濟論者雖以追求市場機能之正常運作為前提,卻認爲政府踐履此角色之方法,應兼顧社會倫理,以均衡社會福祉;全體主義論者雖以追求國家有機體之集體福祉爲前提,反以政府踐履此角色之方法,應基於功利主義之精神,達到資源利用較佳化之目的。馬克斯主義論者則主張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既克服對帝國主義國家之依賴,又解除束縛的生產關係,以全然的政治手段,達到社會公平的目的。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8).The Fontana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The Twentieth Century, Part Two.
  2. (1991)。中國地方銀行史
  3. (1982)。當代資產階級統濟學主要流派
  4. Brewer, Anthony(1989).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A Critical Survey.
  5. E. O. 科瓦廖夫(1985)。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十三輯)
  6. LIst, Friedrich(1983)。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7. Schumpeter, Joseph A.(1987)。經濟分析史
  8. 王崑崙(1934)。世界經濟恐慌與中國殖民地化的現狀。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595-596。
  9. 王德昭(1936)。世界經濟危機與殖民地經濟。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3(1),237。
  10. 朱炳南(1936)。國民經濟建設與物價水平。東方雜誌,33(14),22。
  11. 大公報
  12. 何廉(1934)。銀價問題與中國。獨立評論,92,2。
  13. 吳清友(1936)。現階段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與民族解放運動。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3(1)
  14. 谷春帆(1935)。銀價變遷與中國
  15. 林葭蕃(1970)。貨幣學原理
  16. 林鐘雄(1979)。西洋經濟思想史
  17. 馬寅初。中國經濟之改造
  18. 馬寅初(1933)。凱塞爾社會經濟學原理之解釋。經濟學季刊,4(3)
  19. 張仲寔。資本主義底經濟危機論。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1(2),573。
  20. 張素民(1933)。古典派及其批評派之價值論。經濟學季刊,4(4)
  21. 張素民(1933)。奧國派之價值論。經濟學季刊,4(2)
  22. 張素民(1985)。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一)
  23. 許滌新(1934)。貨幣戰爭及其對於中國的影響。東方雜誌,31(9),51。
  24. 陳長蘅。民生主義的計劃經濟及統制經濟。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1(2),406。
  25. 陳翰笙(1984)。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華南農村危機研究
  26. 彭士彤(1934)。通貨膨脹政策之經濟基礎。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579。
  27. 路易士(1935)。中國經濟之恐慌。銀行週報,19(45),9。
  28. 趙蘭坪。貨幣與銀行
  29. 劉大鈞(1936)。中國今後應採之經濟統制政策。經濟學季刊,2。
  30. 蔡中興(1987)。帝國主義理論發展史
  31. 錢俊瑞(1936)。國際貨幣與中國幣制改革。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3(1),209。
  32. 顧季高(1935)。經濟思想與民族改造。民族雜誌,3(8),17-18。
  33. 顧季高(1934)。美國抬高銀價運動與我國。民族雜誌,2(4),509。
  34. 顧季高(1988)。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