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吉野作造在五四時期的對華文化交流

DOI

10.6353/BIMHAS.199306.0014

作者

黃自進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_上期(1993 / 06 / 01)

页次

505 - 5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吉野作造(1878~1933)是戰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以研究中國革命史,西洋政治史及明治政治史而著名,也以鼓吹民主政治,提倡全民選舉而被時人譽爲「大正民主運動的理論先驅」 促成吉野推動中日文化交流的兩大要因,一是威爾遜主義在全世界的興起,二是五四運動的發生。威爾遜主義在全世界所掀起的民主浪潮,使吉野深信民主政治已成爲當代政治思潮的主流,日本立國的方針應定位於對內勵行民主政治,對外推展國際民主政治。五四運動在中國的發生,證實了威爾遜主義已在中國萌芽,使吉野欣見中國學子追求政治民主之餘,更加深了他推展國際民主政治的信念。北京大學遊日團的訪日,成爲他推動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步。他期待藉由雙方學術界及年輕學子們的互訪,能使雙方改革派勢力建立一個相互提攜,互謀兩國民主化的友好關係。 日本政府的明文禁止雙方的文化交流,是吉野計晝功敗垂成的外在因素之一,但雙方的交流沒有共識的基礎,才是問題的核心。換言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既然是當時中國學運的具體目標,而吉野所培養的新人會卻對此毫無反省,在日本改革派不認同中國民眾的反帝國主義思想的情況下,雙方已喪失合作的基礎,這才是吉野推動中日文化交流失敗的主要原因。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19)。日人吉野作造之中國最近風潮觀。東方雜誌,16(7),191-194。
  2. 每日新聞
  3. 大阪朝日新聞
  4. 民國日報
  5. (1959)。五四愛國運動資料
  6. 三古太一郎(1974)。大正デモクラシー論:吉野作造の時代とその後
  7. 中村勝範(1976)。法學研究
  8. 中村勝範(1983)。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のー斷面:黎明會の研究
  9. 中村勝範(1989)。法學研究
  10. 中村勝範(1986)。法學研究
  11. 中村勝範(1985)。法學研究
  12. 中村勝範、酒井正文(1975)。法學研究
  13. 中村菊男(1978)。日本政治史讀本
  14. 井出季和太(1988)。吉野作造のその時代: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の政治思想斷章
  15. 內山秀夫(1990)。黎明會講演集﹝第一卷﹞
  16. 伊東己代治(1966)。翠雨莊日記─臨時外交調查委員會會議筆記
  17. 吉田千代(1988)。評傳鈴木文治:民主勞使關係をめざして
  18. 吉野作造(1932)。民族と階級と戰爭。中央公論,32-38。
  19. 吉野作造(1919)。北京大學に於けゐ新思潮の勃興。中央公論,94。
  20. 吉野作造。世界の大主潮と其順應策及び對應策
  21. 吉野作造(1971)。帝國主義より國際民主主義へ
  22. 吉野作造(1919)。祝黎明會。每週評論,5
  23. 吉野作造(1920)。日支學生提攜運動。中央公論
  24. 吉野作造。北京大學學生團の行動を漫罵すゐ勿れ
  25. 吉野作造(1919)。婦人公論
  26. 吉野作造(1950)。民本主義鼓吹時代の回顧
  27. 吉野作造(1919)。開會の辭
  28. 吉野造作(1919)。解放
  29. 李大釗(1918)。庶民的勝利。新青年,5(5),437。
  30. 赤松克磨(1952)。日本社會運動史
  31. 松尾尊允。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の研究
  32. 胡適(1979)。五四運動的回憶
  33. 酒井正文。先趨時代の新人會の活動
  34. 陳獨秀(1918)。每週評論
  35. 黃自進。吉野造作と中國:五四運動を中心に
  36. 劉彥(1962)。中國外交史
  37. 劉彥(1973)。歐戰期間中日交涉史
  38. 蔡元培(1967)。蔡元培選集‧演說
被引用次数
  1. 邵軒磊(2015)。日本近代政治思想中之民主與國族主義。國家發展研究,1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