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風波是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嚴重的問題。主因是校長人選不當、領導能力不足、作風不夠民主,學校人事競爭和經費不足,但往往牽涉到政治勢力和派系之爭。其結果是學生趕走校長,或學生和教員結合逼校長下台。清華經費充足,但亦不能脫離這一股潮流。因爲這是學生要求思想解放和自由民主的時代,與領導階層的權威主義衝突所致。
清華校長風波可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爲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學生因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有過激的言論和行動,趕走二位校長。第二階段發生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八年之間,因曹雲祥校長擬另謀高就,引起校內外的熱烈競爭。結果因張作霖出主北京政局,以其政治權威派任清華校長而暫時結束。但新的校長亦隨張作霖之喪亡而離去。第三階段爲北伐統一以後,國民黨以強勢姿態接收清華,實施校長治校,與清華原有教授治校精神衝突,而逼走二位校長。其間閻錫山憑其政治權威派任心腹,亦被拒於門外。最後國府選對了梅貽琦,清華才脫離了這個歷史陰影。
這一段歷史告訴我們,校長人選和校長治校方式都宜採取民主方式,適當地徵詢學校師生意見,否則雖得其位,亦難保學校長治久安,而不發生風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