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恐慌之救濟與法幣政策的形成(1932~1935)-貨幣改革說與貿易平衡說的對立與消長

并列篇名

The Relief of Depres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Fapi Policy (1932-1935): The Views of Monetary Reform and Trade Balance Approaches

DOI

10.6353/BIMHAS.199406.0167

作者

李宇平(Yu-Ping Lee)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3_下期(1994 / 06 / 01)

页次

167 - 1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三○年代經濟思潮的重大特徵之一,即統制經濟思想及與之相輔而行之保護主義思想的高漲。本文試圖說明,若謂法幣政策已展現1930年代要求政府更多行動,以發展經濟之統制經濟思想的特徵,則貨幣政策之成爲此一保護主義思想之核心手段,在於貨幣政策,由對內控制通貨數量,進而穩定物價、匯價,其對經濟社會的整合力量,遠遠超過其他形式的保護主義,最有利於經濟資源之動員,因而最適宜政府發揮其統制經濟之特徵。 本文又說明,貨幣政策之被時人認知爲係一有效之保護手段,首先在於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被共同接受。其次則因貨幣政策的目標:控制貨幣數量於適當水平,使物價與成本之結構恢復正常關係,並使全國國民收入與全國生產兩均增加,此一政策目標,獲得資本家的認同。如是相較於貿易平衡論者之強調與特定的經濟活動-國際貿易與相關產業-相結合,因而強調與特定的社會階層-農人、工人-相結合,因而也是與特定的生產因素-土地、勞力-相結合;貨幣政策則與全面經濟福祉之調整息息相關,因而是與較廣的社會階層-農人、工人、工商業者、資本家-相結合,因而也是與較多的生產因素-土地、勞力、資本-相結合。從而能整合國內經濟,以聯繫國際經濟,將社會全體的保護與全國性的保護融合爲一,故能經常融合各色各樣的利益爲一整體,表現全國性的保護政策之特質。這或者正是法幣政策形成的思想淵源。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被引用次数
  1. 李宇平(1995)。一九三○年中國城鄉問題的思想淵源—所得全面低減說與所得分配不均說的爭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下),60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