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企業發展與台灣經驗: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法

并列篇名

Corpo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Taiwan Experience": An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

DOI

10.6353/BIMHAS.199406.0331

作者

謝國興(Kuo-Hsing Hsieh)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3_下期(1994 / 06 / 01)

页次

331 - 3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經驗目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前此經濟學、社會學及政治經濟學對台灣經驗之論述與分析研究成果已然不少,惟歷史學方面的相關論述則不多見。本文基本上是一個研究方法與觀點的論述,首先回顧近十年來有關儒家倫理與東亞經濟之間關係的中外論述與辯難,指出這些討論包含三層意義:第一,對「韋伯議題」的討論與反省使「韋伯式問題」的方法論意義獲得肯定;第二,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得到比較周全的整理(雖然難有定論);第三,倡議實證(經驗)研究以補文化泛論之不足。其次,檢討實證研究對台灣經驗解釋的三個主要取向,包括現代化理論、依賴(世界體系)理論、社會制度與文化機制理論,說明其研究成果與尚待補充之處。最後,提出從企業史的角度―企業發展與變遷―來研究台灣經驗的立論觀點與研究方法,包括資料搜集的方向與重點、口述訪問與參與觀察的方式、科際整合的運用對研究觀點的啟發與助益等。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3)。卓越雜誌
  2. (1984)。現代化第二個例子的文化探索。中國論壞,19(6),26。
  3. Barrett, Richard E.,Whyte, Martin King(1982).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7,1064-1089.
  4. Berger、 Peter L.(1988).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5. Berger, Peter(1984)。世俗性--西方與東方。中國論壇,19(6),15-18。
  6. Clark, Cal(1989).Taiwan's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ontending Political Economy Paradigms.
  7. Evans, Peter(1979).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
  8. Fei, John C. H.(1981).The Taiwan Success Story: Rapid Growth with Improved Distribu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2-1979.
  9. Greenhalgh, Susan(1988).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to Taiwan.
  10. Hamilton、 Gary G.,Zeile, William,Kim, Wan-Jin(1990).Capitalism in Contrasting Cultures.
  11. Hamilton, Gary、Biggart, N. W.。中國社會與經濟
  12. Hofheinz, Roy(1982).The EastAsia Edge.
  13. Hsiao, Michael Hsin-Huang(1988).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14. Kahn, Herman(1979).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9 and Beyond.
  15. Li, K. T.(1988).The Evolution of Policy Behind Taiwan's Development Success.
  16. Numazaki, Ichiro(1992).Networks and Partnership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Elite in Taiwan.
  17. Redding, S. Gordon(1988).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18. Redding, S. Gordon(1990).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19. Rozman, Gibert(1991).The East Asian Region: Confucian Heritage and its Modern Adaptation.
  20. Tam, Simon(1990).Capitalism in Contrasting Cultures.
  21. Wong, Siu-lun(1985).The Chinese Family Firm: A Model.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36(1),58-72.
  22. 王作榮(1989)。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
  23. 包遵彭(1988)。儒家倫理與亞洲四龍--儒學復興說駁議。中國論壇,26(1),77。
  24.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25. 宋光宇(1993)。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
  26. 宋鎮照(1993)。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31(2),51-81。
  27. 李亦園(1992)。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28. 杭之(1988)。韋伯理論、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的糾纏。當代,23,120。
  29. 杭之(1987)。一葦集
  30. 林忠正(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
  31. 金燿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
  32.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
  33.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論文集
  34. 侯家駒(1985)。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
  35. 侯家駒(1985)。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
  36. 孫中興(1989)。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
  37. 高希均(1991)。臺灣經驗四十年(一九四九─一九八九)
  38.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
  39. 高承恕(1988)。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40. 高承恕、Hamilton, Gary G.。中國社會與經濟
  41. 張家銘(1987)。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
  42. 張維安(1993)。韋伯議題與東亞經濟活動的另一面向--民間文化與經濟活動。清華學報,23(3)
  43. 張維安。韋伯議題與東亞經濟活動:補正及其反省
  44. 張維安、陳介玄(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
  45. 張德勝(1992)。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46. 郭婉容, Wan-yong(1983).The Taiw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47. 陳介玄。臺灣中小企之經濟結構及社會特質
  48. 陳玉璽(1992)。臺灣的依附型發展
  49. 陳其南(1988)。中國人的管理觀
  50. 陳其南(1988)。中國人的管理觀
  51. 陳其南(1987)。儒家文化與傳統商人的職業倫理。當代,10,60。
  52. 陳師孟(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
  53. 傅高義(1992)。躍升中的四小龍
  54. 馮耀明(1993)。揚棄的超越還是創造的轉化。當代,91,120-122。
  55.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
  56. 黃光國(1984)。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研討會實錄
  57. 黃紹倫(1992)。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58.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59. 楊君實(1989)。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
  60. 趙岡(1988)。儒家思想與經濟發展。中國論壇,26(7),75。
  61. 鄭伯壎、丁雪茵(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
  62. 蕭新煌(1989)。對「臺灣發展經驗」理論解釋的解謎。中國論壇,27(7),160。
  63. 魏萼(1993)。中國式資本主義:臺灣邁向市場經濟之路
  64. 龐建國(1993)。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
  65. 龐建國(1993)。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
  66.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經驗
  67.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
被引用次数
  1. 胡紹嘉(2013)。兼義顧利,儒佛兩可:以戰後臺灣第一代本省籍企業家吳修齊的生命故事為例。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8(2),10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