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一九三○年代中國城鄉問題的思想淵源-所得全面低減說與所得分配不均說的爭議

DOI

10.6353/BIMHAS.199506.0603

作者

李宇平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4_下期(1995 / 06 / 01)

页次

603 - 6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說明:1930年代中國經濟恐院的發展,與城鄉之間財富增減的變動,俘鼓相應,當時的一種觀點以爲,中國無論城鄉幾皆陷入恐慌蕭條的境地,城市收入與鄉間收入的全面低減,幾乎同時發生,中國經濟陷入全面蕭條與國際因素的衡擊,難脫干係:一種觀點則以爲,三○年代恐慌形成之初,城市所得與鄉問所得,有愈趨懸殊之勢,直到1934年底才共同趨減,城鄉之間經濟榮枯的變化,係分別受到國際與國內不同因素的影響。 本文又說明,三○年代持通貨收縮爲恐慌成因的貨幣論者持前一種觀點,他們認爲:城市的興衰消長,與鄉村的興衰消長,大抵同時發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拓張」與「緊縮」的周期變動,桴鼓相應;中國經濟發生恐慌全然爲世界經濟大恐慌衝擊之結果。他們強調貨幣此一全國性的要素,在聯繫全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以及統合國家經濟力量上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以爲白銀外流、通貨收縮致國際收支失衡,此一基本原因,不只爲中國經濟由均衡關係走向不均衡關係的根源,並且在中國的匯價、物價與國際收支,隨世界銀價的變動而變動的同時,破壞了中國本身物價與成本的平衡關係,從而使蔓延於農村的經濟恐床漸次走向城市。 本文又說明,三○年代持貿易收支逆差爲恐鷹成因的貿易論者及馬克斯論者,持城鄉相剋說。他們認爲中國之所以發生經濟恐慌,乃因中國的經濟危機是生產不足危機,西方是生產過剩危機。正由於中國經濟危機是生產不足危機,西方的生產過剩危機乃得影響及於中國。世界經濟大恐慌對中國的影響,只及於農業商品化的地區。內地農村的衰敗,源自天災戰禍。他們強調貿易收支逆差致白銀外流。爲中國經濟蕭條的主因,且以爲導致此一貿易收支逆差的列強匯價傾銷,其特徵不只表現在中外雙方交易所建立的不等價交易上,且使城鄉之間的交易亦同樣具有不等價交易的特質。正由於發生於城鄉之問的農工產業交換條件的不同,乃使農民收入相對於城市的財富變動,愈趨不利。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宇平(1994)。恐慌之救濟與法幣政策的形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169-194。
    連結:
  2. (1980)。民國二○─三○年代中國經濟農業土地水利問題資料
  3. (1934)。中國農產物貿易問題。國際貿易導報,6(8),178。
  4. (1934)。由農村恐慌說到都市恐慌。申報月刊,3(4),9-11。
  5. Cheng, Yu-Kuei(1956).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 Historical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through 1948.
  6. Dirlik、 Arif(1978).Revolution &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7. Faure, David(1989).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 Trade Increase and Peasant Live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1870-1937.
  8. Feuewerker, Albert(1983).Economic Tren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12,77.
  9. Friedman, Milton(1992).Franklin D. Roosevelt, Silver and China.Journal of Poliitical Economy,100(1),71-93.
  10. Haberler, G.(1972)。繁榮與蕭條
  11. Hayek, F. A.(1966)。物價與生產
  12. Myers, Ramon(1982).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3. Sargent, Thomas,Brandt, Loren(1989).China & U. S. Silver Purchases.Journla of Monetary Economics,23,34-45.
  14. Schumpeter, Joseph A.(1978)。經濟分析史
  15. 久保亨(1981)。中國の幣制改革と國際関係
  16. 王方中(1993)。1927─1937年間的中國對外貿易。近代中國,127-128。
  17. 王伯顏(1934)。我國國際貿易之危機及統制政策。民族雜誌,2(3),2。
  18. 王崑崙(1934)。世界經濟恐慌與中國殖民地化的現狀。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冬季號,601。
  19. 石毓黻(1984)。中國貨幣金融史略
  20. 朱炳南(1936)。國民經濟建設與物價水平。東方雜誌,33(14),23。
  21. 朱偰(1934)。銀價變動之趨勢與中國之對策。東方雜誌,31(1),42。
  22. 朱偰(1935)。農村經濟沒落原因之分析及救濟農民生計之對策。東方雜誌,32(1),30。
  23. 朱偰(1935)。世界通貨戰爭之現階段及中國應取之對策。東方雜誌,32(13),32-33。
  24. 朱偰(1934)。農業保護關稅問題─洋米進口稅率的研究。東方雜誌,31(9),350。
  25. 何廉(1934)。銀價問題與中國。獨立評論,92,2。
  26. 余捷瓊(1940)。1700-1937年中國銀貨輸出入的一個統計
  27. 余捷瓊(1935)。中國物價基本趨向之研究。經濟學季刊,6(3),122。
  28. 余捷瓊(1937)。中國之新貨幣政策
  29. 吳大業(1938)。中國經濟研究
  30. 吳承明(1985)。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
  31. 李立俠(1936)。中國國際收支平衡之研究。實業部月刊,1(6),5。
  32. 李宇平(1982)。試析一九三○年代中國的經濟恐慌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137-170。
  33. 李宇平(1993)。試論陳翰笙有關中國農村貧窮化論點的形成。歷史學報,21,186。
  34. 李紫翔(1936)。中國鄉村建設批判
  35. 李紫翔(1935)。中國經濟恐慌與經濟改造
  36. 杜岡‧巴拉諾夫斯(1982)。周期性工業危機
  37. 谷春帆(1935)。銀價問題與中國
  38. 谷春帆(1935)。銀債變遷與中國
  39. 谷春帆(1935)。物價與恐慌。社會經濟學報,2(9),8-10。
  40. 林葭蕃(1980)。貨幣學原理
  41. 林鍾雄(1981)。當代貨幣理論與政策
  42. 馬寅初(1935)。世界經濟恐慌如何影響及於中國與中國之對策。東方雜誌,32(13),11-12。
  43. 馬寅初(1936)。中國經濟改造之中心問題。西北文化月報
  44. 銀行周報
  45. 崔曉岑(1936)。四十年來之中國幣制問題。經濟學季刊,6(4),23-24。
  46. 張一帆(1934)。白銀問題與中國。中國經濟,2(4),6-7。
  47. 申報
  48. 張心(1934)。1933年中國農業經濟概況。中行月刊,8(1)
  49. 張心一(1934)。1933年中國農業經濟概況。中行院刊,8(1),52-58。
  50. 張仲寔(1934)。資本主義底經濟危機論。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冬季號,572。
  51. 張履鸞(1933)。江蘇武進物價之研究。金陵學報,3(1),7-24。
  52. 盛俊、李幹(1936)。經濟恐慌發生前後之比較物價。經濟學季刊,7(2),30。
  53. 陳翰笙(1985)。陳翰笙文集
  54. 陳翰笙(1984)。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華南農村危機研究
  55. 喬智千(1934)。物價跌落之不均及其影響。中央銀行月報,3(1),35。
  56. 程紹德(1933)。從世界經濟的恐慌談到中國農村經濟的崩潰。時代公論,68,18-19。
  57. 銀行週報
  58. 銀行周報
  59. 路易士、王廉(1936)。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國各地及香港之批發物價。Economic Facts,2,98。
  60. 銀行周報
  61. 劉大鈞(1934)。近八年我國物價的研究。東方雜誌,31(16),13。
  62. 銀行周報
  63. 顧季高(1988)。抗戰前貨幣史資料
  64. 顧季高(1988)。抗戰前貨幣史資料
  65. 顧季高(1934)。中國當前之貨幣改革問題。東方雜誌,31(8),65。
  66. 顧季高(1935)。入超果於中國有大害否。社會經濟月報,295),20。
  67. 中央日報:讀書週刊
被引用次数
  1. 李宇平(1997)。一九三○年代中國的救濟經濟恐慌說(1931-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7,23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