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

DOI

10.6353/BIMHAS.199612.0041

作者

黃克武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1996 / 12 / 01)

页次

41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梁啟超的墨學研究依時間先後可分爲兩大段落,一是1904年在《新民叢報》上的〈子墨子學說〉與〈墨子之論理學〉;一是1920年代的《墨經校釋》、《墨子學案》和《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墨子部分等。這兩個階段相隔近二十年,兩者對墨學的看法有無不同?如果有的話,其基本差異爲何?又受何種因素影響?本文企圖對梁啟超墨學的內涵與演變作一描寫,來回答這些問題,再據以分析與評估他的思想。 作者認爲梁啟超的論墨之作一方面出於他對先秦學術思想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時代思潮的影響。在《新民叢報》時期,其墨學研究的主旨是爲現代中國國民與國家的建構,提供一個既植根於傳統又符合西方學說的理論基礎。至1920年代他的墨學不再具有那麼強的民族主義的色彩,而傾向於說明未來中國作爲一個政治實體,在文化上應有的特質,及其傳統根源。 任公的墨學研究反映三個一以貫之的思想特點,第一,他強調群己並重,而個人在此關係中有根本的價值;第二,他主張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調和;第三,他肯定宗教的價值。上述的特點顯示:梁啟超的思想雖然變化多端,也並非毫無缺陷,但卻是前後一致地,奠基於一些宗教、道德、政治與知識論的原則之上;他的這些原則,從今天我們所普遍接受的觀點來看是相當合理的。因此我們不宜將他一生在學術上與思想上努力的成果視爲膚淺、駁雜而不夠深刻,在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他算得上一個既博學又敏銳的思想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宇平(1991)。試論梁啟超的反通貨膨脹言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83-199。
    連結:
  2. 張朋園(1986)。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下),81-108。
    連結:
  3. 張灝(1978)。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問題的提出與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75-484。
    連結:
  4. 陸寶千(1991)。章太炎之論墨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201-210。
    連結:
  5. 黃克武(1987)。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60-61。
    連結:
  6. 清汪中(1965)。述學
  7. 清俞樾。墨子閒詁
  8. 清孫詒讓(1934)。墨學源流
  9. 清孫詒讓。籀膏述林
  10. 清魏源(1964)。皇朝經世文編
  11. Anderson、 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n Nationalism.
  12. Bernstein、 Richard J.(1991).Beyond Objectivism and Relativism: Science, Hermeneutics, and Praxis.
  13. Dunn, John(1985).Rethinking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14. Graham, A. C.(1978).Later Mo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15. Huang, Philip C.(1972).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16. James, William(1984).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7. Metzger、 Thomas A.(1991).中國現代化論文集.
  18. 丁文江(1972)。梁啟超先生年譜長編
  19. 方授楚(1937)。墨學源流
  20. 王汎森(1985)。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
  21.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
  22. 余英時(1984)。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
  23. 巫壽康、巫白慧(1993)。陳那評傳。佛學研究,1993(2)
  24. 李澤厚(1990)。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25. 李澤厚(1979)。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26. 沈有鼎(1980)。墨經的邏輯學
  27. 姜義華(1981)。章太炎選集
  28. 胡適(1926)。中國哲學史大綱
  29. 高瀨武次郎(1902)。楊墨哲學
  30. 張朋園(1978)。梁啟超與民國政治
  31. 梁啟超(1974)。飲冰室專集
  32. 梁啟超(198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33. 梁啟超(1902)。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新民叢報,23,46。
  34.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
  35. 梁啟超(1972)。新民說
  36. 梁啟超(1973)。先秦政治思想史
  37. 梁啟超(1974)。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38. 梁啟超(1974)。清代學術概論
  39.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
  40.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
  41.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
  42.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
  43. 梁啟超(1904)。余之死生觀。新民叢報,59/60
  44. 梁啟超(1902)。加藤博士天則百話。新民叢報,21,51-61。
  45.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
  46. 梁啟超(1902)。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新民叢報,15,11-25。
  47. 郭沫若(1956)。十批判書
  48. 陳寅恪(1977)。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49. 章炳麟(1909)。原名。國粹學報
  50. 馮友蘭(1961)。中國哲學史
  51. 馮友蘭(1984)。三松堂學術文集
  52. 黃克武(1983)。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2-1917)。歷史學報,12,204。
  53. 黃克武(1994)。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
  54. 黃克武。詁經精舍與十九世紀中國教育學術的變遷。食貨月刊,13(5)/13(6),259。
  55. 黃克武(1985)。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
  56. 黃克武。評耿雲志、崔志海著《梁啟超》。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1,218-220。
  57. 葉嘉熾(1981)。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八輯)
  58. 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第一冊)
  59. 錢穆(1956)。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60. 錢穆(1994)。先秦諸子繫年
被引用次数
  1. 洪巳軒(2019)。墨子對於「兼愛」之論理與實踐精神。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8,1-38。
  2. 許育光,李慧伶,丁興祥(2019)。林獻堂自我認定的追尋與抉擇:心理傳記學研究。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7,41-69。
  3. 黃克武(1998)。梁啟超與康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101-148。
  4. 潘光哲(2006)。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3,1-50。
  5. 丘文豪(2014)。梁啟超的「學者」「晚年」形象。政大史粹,27,57-90。
  6. 張麗珠(2012)。梁啟超救國實踐的文化進路:以新民思想為主要線索。中正漢學研究,19,285-312。
  7. (1998)。發明與想像的延伸:嚴復與西方的再思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36(1),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