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禮教下滲與鄉村社會的接受和回應-對清中期江南農村地區的觀察(1681-1853)

并列篇名

The Penetration of Confucianism into the Countryside: The Jiangnan Region during the Mid-Qing (1681-1853)

DOI

10.6353/BIMHAS.200303.0061

作者

胡成(Cheng Hu)

关键词

禮教下滲 ; 清中期 ; 江南農村 ; 接受和回應 ; Confucianism penetration ; Jiangnan countryside ; Commoner Confucianism ; Mid-Qing Social trends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03 / 03 / 01)

页次

61 - 1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中期(1681-1853)的江南社會向被認爲文風最盛,禮教影響最為充分,即地方性文獻中所說的「覃敷文德、以道化成」,以往研究似多注意上層精英推行的禮教下滲,所謂「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本文通過對鄉村日常生活的考察,探討「君子尚禮」與「庸庶敦龐」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即鄉村社會如何對禮教下滲進行接受和回應。本文認為在這一地區禮教之所以有如此充分的下滲,關鍵在於鄉村社會形成了自己的接受管道,即通過民間私學、鄉村語文和民間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對鄉民浸潤漸漬,起主要作用的也是與鄉民生活接近的下層讀書人,而不是以往研究較多注重由官方推行的教化措施。與之相應,在這一過程中權力的加強和限制作為一種並置性的發展,也不是僅僅體現爲以往研究較多強調的官方意識形態和士紳文化霸權對民眾的控制。再就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層面來看,相關的發展還有鄉村社會各種文化和人際關係的調整,以緩和貧富之問的階級對立,所以禮教下滲的影響也就具有隨歷史變動而變動的相對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歷史語境中的「禮俗相交」作爲本土化的歷史認知,在地方性知識開掘的層面上,對現有來自西方經驗的分析框架當有一定的修正和補充意義。

英文摘要

Based on a documentary observation of Jiangnan village life in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nfucianism penetrated villager's everyday life mainly through private schools, folk discourses,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this ways, Confucian ideas, in a sense, began to influence their everyday life in the village. Accordingly, rather than scholars who focused on official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low-stratum intellectuals, who led liv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villager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communicating Confucianism to commoners. Similarly, in this process power was simultaneously being reinforced and restricted in ways not only visible in the controls of the official ideology and gentry's cultural hegemony over the people that previous scholars have emphasized. As well, from a broader view of social life, related developments included adjustments in different kinds of village social cultures and social relations that ameliorate class conflict between poor and rich.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the penetration of Confucian norms into village life corresponded to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is sense, the ”harmonization of ritual propriety and popular custom”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discourse in the China might serve as a native historical category that could correct or supplement current conceptions that are principally derived from the Wester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encourage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吳倫霓霞、王爾敏(1989)。儒學世俗化及其對民間風俗教之浸濡─香港處士翁仁朝生平志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8
    連結:
  2. 李孝悌(1990)。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331-333。
    連結:
  3. 劉祥光(1997)。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1-45。
    連結:
  4. (1977)。宋史
  5. 時務報
  6. 皇朝經世文編.戶政八
  7. 江南通志
  8.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9. 申報
  10. 明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
  11.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集外文
  12. 清周家楣。光緒順天府志
  13. 清張英。皇朝經世文編.戶政十一
  14. 清張穆(1994)。閻若璩年譜
  15.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
  16. 清黃卬。錫金識小錄
  17. 清蔡蓉升(1992)。雙林鎮志
  18. 清龍文彬(1956)。明會要
  19.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
  20. 清蘇惇元。張楊園先生年譜
  21. 丁兆基。金壇縣志
  22. 于樹滋(1927)。瓜洲續志
  23.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1979)。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上冊)
  24. 方行(1986)。論清代前期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1)
  25. 王日根(1996)。「社學即官辦初等教育」質疑。A Study of History ,1996(6)
  26. 王先明(1996)。晚清士紳基層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動。A Study of History ,1996(1)
  27. 王興亞(1995)。清初的經濟政策與社會經濟的緩慢恢復。鄭州大學學報,5
  28. 王鍾(1922)。法華鄉志
  29. 王靄如(1992)。塘灣鄉九十一圖里志
  30. 丘浚。丘文莊公集
  31. 朱章彝(1992)。烏青鎮志
  32. 朱福熙(1922)。黃埭志
  33. 江蘇省博物館(1959)。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
  34. 李文治(1993)。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松解
  35. 李伯重(1991)。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2)
  36. 杜榮桂(1992)。明代中後期廣東鄉村禮教與民間信仰的變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2)
  37. 沈師徐(1982)。皇朝政典類纂.學校二十四
  38. 沈葵(1962)。紫堤村志
  39. 周原光。南川縣志
  40. 周鳳池(1961)。金澤小志
  41. 周鬱濱(1992)。珠里小志
  42. 金惟鰲(1961)。盤龍鎮志
  43. 金景芳(1996)。談禮。A Study of History ,1996(2)
  44. 施震銓(1992)。甫里志稿
  45. 胡琢(1992)。濮鎮紀聞
  46. 倪大臨(1992)。茜涇紀略
  47. 夏宗彝。金壇縣志
  48. 徐雪筠(1985)。近代上海社會經濟發展概況(海關十年報告譯編1882-1931)
  49. 祝廷錫(1992)。竹林八圩志
  50. 張人鏡(1961)。月浦志
  51. 張允成(1921)。寶山縣續志
  52. 張永銓。皇朝經世文編.禮政二
  53. 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
  54. 曹允源(1933)。吳縣志
  55. 許滌新(1985)。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
  56. 陳元模(1992)。松南志
  57. 陳尚隆(1992)。陳墓鎮志
  58. 陳柯雲(1990)。略論明清徽州的鄉約。中國史研究,1990(4)
  59. 陳剩勇(1995)。清代社學與中國古代初等教育禮制。歷史研究,1995(6)
  60. 陳維中(1992)。(吳郡)甫里志
  61. 陸士超(1992)。月浦里志
  62. 陸立(1962)。真如里志
  63. 陸煦(1992)。周莊鎮志
  64. 章以謙(1963)。錢門塘鄉志
  65. 傅衣淩(1982)。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
  66. 童世高(1992)。錢門塘鄉志
  67. 閔寶梁(1992)。晟舍鎮志
  68. 楊學淵(1962)。寨圩小志
  69. 楊樹本(1992)。濮院瑣志
  70. 楊積谷(1920)。餘姚六倉志
  71. 葉承慶(1992)。鄉志類稿
  72. 劉大鈞(1938)。吳興農村經濟
  73. 劉祥光(2000)。明代浙江:鄉村社會、農家生活和社會教化。浙江社會科學,2000(1)
  74. 潘履祥(1992)。羅店鎮志
  75. 鄭振滿(1998)。明後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兼論明中葉的財政改革。中國史研究,1998(1)
  76. 錢志澄。宜興荊溪縣志
  77. 錢肇然(1961)。續外岡志
  78. 龍鴻文。光緒常昭合志稿
  79. 顧傳金(1961)。蒲?小志
  80. 龔煒(1981)。巢林筆談
被引用次数
  1. (2005)。識字入門—明清以來的雜字書。興大歷史學報,16,23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