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近代中國的軍事身體建構,1895-1949
|
并列篇名
|
The Production of the Militarized Body in China, 1895-1949
|
DOI
|
10.6353/BIMHAS.200403.0173
|
作者
|
黃金麟(Jin-Lin Hwang)
|
关键词
|
新軍 ; 童子軍 ; 軍訓 ; 總體戰 ; 義務兵制 ; New Army ; boy scouts ; military education ; total war ; conscription
|
期刊名称
|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43期(2004 / 03 / 01)
|
页次
|
173
-
22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企圖以一個整體性和趨勢發展的視角,來分析軍事化身體在近代中國的建構過程,以及激發和形成這種身體的根本緣由。透過本文的討論,我們將看到1928年的軍訓教育方案,其實並不是特定歷史的起點,而是更為綿延的歷史潮流中的一個高點而己。它的發生雖然和國民黨在北伐成功後的統治處境有直接的脈動關聯,但也和起自清末的軍事改革,特別是新建陸軍與武備學堂的成立,以及強民論述和軍國民教育的鼓吹與實行,有著系譜上的傳承關係。另外,自一次大戰中出現的總體戰(total war)思維和總動員設計,乃至義務兵制的採行,也都加劇了這種身體建構在中國的實際發展。透過對新建陸軍的重新檢視和評價,以及對軍國民教育、童子軍教育、軍訓教育,和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整體性考察,本文希望能對二十世紀初葉後的中國身體,特別是它受到來自國家的凝視和軍事訓練,有一個因果性的清晰解釋。與此同時,我也將證明這種國家對人民身體的壟斷,其實和普法戰爭後的民族國家競爭態勢,以及歐戰後的總體戰思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種過往未有的國家體系和戰爭形式,是我們在考究軍事化身體在中國誕生時,不能忽略的現實。
|
英文摘要
|
If we consider the militarization of the body in modern China from a genealogical perspective, then the ”Military Education Decree for Secondary and Higher Schools”, issued by the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in 1928, seems to be just one critical stage in its development. It was not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particular sequence of events, nor did it represent an innovation unique to China. Although the decree was tied directly to the status of the KMT government, it was also related, in the sense of a genealogical progression, to the military reforms and soldier-citizen education that had begun in the late Qing. In add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litarily trained body also had a close logical connection to the concepts of total war, economic planning for wartime, and conscription that had developed ou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is article thus offers an overview of how and why the Chinese body began a process of militarization, the specific role of the KMT, and the influence of new forms of warfare and military servic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沈松僑(2002)。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685-733。
連結:
-
(1919)。歐洲自由報紙對於和約之批評。東方雜誌,16(10),19。
-
Baden-Powell, Rober(1908).Scouting for Boys.
-
Baden-Powell, Rober(1920).Scoutmastership: A Handbook for Scoutmasters on the Theory of Scout Training.
-
Barker、 P., Philip(1996).Youth Led by Youth.
-
Beasley, W. G.(1972).The Meiji Restoration.
-
Browning, Oscar(1903).Wars of the Centu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Science.
-
Chickering, Roger(2000).Great War, Total War: Combat and Mobilization on the Western Front, 1914-1918.
-
Kennedy, M. D.(1924).The Military Side of Japanese Life.
-
Koon, Tracy H.(1985).Believe, Obey, Figh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Youth in Fascist Italy, 1922-1943.
-
MacDonald, Robert H.(1993).Sons of the Empire: The frontier and the Boy Scout Movement, 1890-1918.
-
Moholy-Nagy, Laszlo(1986)。兩億五千萬童子軍。
-
Rempel, Gerhard(1989).Hitler‘s Children: The Hitler Youth and the SS.
-
Reynolds, E. E.(1957).Boy Scout Jubilee.
-
Reynolds, E. E.(1942).Baden-Powell: A Biography of Lord Baden-Powell of Gilwell.
-
Rosenthal, Michael(1986).The Character Factory: Baden-Powell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oy Scott movement.
-
Shilling, Chris(1993).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
Smethurst, R. J.(1994)。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
Springhall, John(1977).Youth, Empire and Society: British Youth Movement, 1883-1942.
-
Walker, Lawrence D.(1970).Hitler Youth and Catholic Youth 1933-1936: A Study in Totalitarian conquest.
-
Wiskemann, Elizabeth(1969).Fascism in Italy: Its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
中央少先隊工作委員會(1984)。少先隊工作手冊。
-
中國童子軍戰時服務第一團團史編輯委員會(1938)。抗戰與童軍。
-
王家儉(1976)。北洋武備學堂的創設及其影響。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317-344。
-
王栻(1986)。嚴復集。
-
王爾敏(1967)。淮軍志。
-
史全生(1996)。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
-
吳志濱(1993)。民國初年國術角色的演變與精武體育會的興起及啟示。國術研究,2(1),3-15。
-
吳宓(1995)。吳宓自編年譜。
-
吳耀麟(1946)。青年訓練之理論與實際。
-
吳耀麟(1944)。中國青年組訓問題。
-
李相勗(1935)。訓育論。
-
沈從文(1995)。沈從文自傳。
-
來新夏(1988)。北洋軍閥。
-
侯坤宏(1990)。役政史料。
-
段祺瑞(1966)。訓練操法詳晰圖說。
-
胡適(1935)。從一黨到無黨的政治。獨立評論,171,10-12。
-
孫中山(1973)。國父全集。
-
高一涵(2000)。中國童子軍:南京十年童子軍手冊中的公民訓練與社會意識。新史學,11(4),17-63。
-
張佛泉(1971)。梁啟超國家觀念之形成。政治學報,1
-
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
-
教育部軍訓處(1978)。學生軍訓五十年。
-
教育資料叢刊社(1950)。小學校的少年兒童隊。
-
郭沫若(1949)。少年時代。
-
郭鳳明(1978)。清末民初陸軍學校教育。
-
陳公哲(1973)。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
陳獨秀(1922)。獨秀文存。
-
陳鐵(1973)。國中童軍訓練的實際問題。中等教育,24(1)/24(2)/24(3),56-58。
-
馮友蘭(1989)。三松堂自序。
-
黃金麟(1997)。革命/民權:訓政的敘事建構。清華學報,27(4),459-492。
-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
-
黃振涼(1993)。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
-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1997)。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
-
赫治清(1997)。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教育訓練制度卷。
-
劉鳳翰(1967)。新建陸軍。
-
蔣介石(1961)。蔣總統集。
-
蔣方震(1962)。國防論。
-
蔣百里(1902)。軍國民之教育。新民叢報,22,33-52。
-
蔣復璁(1971)。蔣百里先生全集。
-
蔣翼振(1942)。三民主義青年團三十一年度灌縣青年夏令營訓練紀實。
-
魯迅(1996)。魯迅全集。
-
羅爾綱(1973)。淮軍志。
-
羅羅譯(1919)。歐洲和會之結局。東方雜誌,16(8),17-27。
|
被引用次数
|
-
蔡博方(2016)。報刊現代性與公民身分:以《申報》為例的反思。傳播研究與實踐,6(2),141-172。
-
郭憲偉(2019)。民初武術教育的發展(1912-1927)。中華體育季刊,33(3),173-182。
-
林蕙安(2023)。生活中的黨國-從「唱國歌」看愛國身體規訓與臺灣的民主化。國史館館刊,75,1-3+5。
-
張博能(2021)。國家、軍隊、體育與網球-改革變法百餘年的近代中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20,133-155。
-
周春燕(2014)。婦女與抗戰時期的戰地救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4,133-220。
-
(2016)。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近代日常生活史書寫。教育研究月刊,262,85-101。
-
(2016)。論國民黨對童子軍治權的奪取。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4,17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