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

并列篇名

Eroticism, Trifles, and Humor: Visions of the San Liou Jiou Tabloid

DOI

10.6353/BIMHAS.200412.0159

作者

毛文芳(Wen-Fang Mao)

关键词

三六九小報 ; 情慾 ; 瑣屑 ; 詼諧 ; 現代性 ; San Liou Jiou Tabloid ; eroticism ; trifles ; humor ; modernism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04 / 12 / 01)

页次

159 - 2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創刊於日治時期臺南的《三六九小報》(1930-1935),在文藝傳播上具有值得注意的現象。殖民統治下的文化遺民意識、語言報刊的管制、新文學運動與論戰、商業利益的通俗性考量、現代化社會的進步思維……,各種複雜因素糾葛下,《三六九》側身於議論堂皇、體裁冠冕的臺灣報界間,別出蹊徑。筆者檢視5年間479期的內容,頗符合小報自我設定的傳播立場:「摭茶前酒後之巵言」,「妄言妄聽,禪不礙乎野狐」,報社編輯努力地將自己擠向邊緣。這恰好提供研究者一個另闢小徑的視角:從臺灣新文學運動菁英的文化宏偉理念、與殖民意識有關的宏大敘述陣營中脫出,轉入大眾通俗領域的出版文化中。小報在文白間夾、華洋雜滲,雅俗不分,物質化、商業化的迷霧中,是否建構了新生活、新抒情、新意象、新感覺的新型論述?筆者本文試圖開闢情慾主題、瑣屑形式、詼諧風格等三個書寫「視界」,進行考察。當安排我們生活的宏偉社會和政治理論不必然處於支配地位時,站在流行趨勢的現代場域中,我們反而更能看到各種混亂而有趣的文化現象。《三六九小報》創造了詼諧話語的公共空間,注入情慾感官的享樂窺探,以瑣屑用物拼湊臺灣都會的日常生活版圖,崇仰、質疑、靠攏與砸碎傳統主流的言說,如此歪打正著地見證了臺灣1930年代的現代性。

英文摘要

Beginning publication in Tai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San Liou Jiou Tabloid (1930-1935) featured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the cultural ideology of the colonial regime, controls over language and publication, new literature movements and debates, and commercial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advanced thought seen in modernized societies, San Liou Jiou Tabloid went its own way in a world of high-toned journalism.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479 issues during the five years of its publication reveals that the publication consistently adhered to the position it set for itself: providing amusement and light-hearted entertainment. The editors endeavored to be marginalized. This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on popular journalism, as distinct from the grand ideas of new elites of Taiwan new literature movements and the great camp of colonial ideology. Did this tabloid-sited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vernacular; Western and Eastern; refined and vulgar-construct new viewpoints on life, lyricism, images, and feeling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abloid's three ”visions” of eroticism, trifles, and humor. Freed from the domination of gr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mid the flow of modern trends, various kinds of chaotic and interesting cultural phenomena emerged. San Liou Jiou Tabloid created a public domain of humorous remarks; poured in sensual pleasure; scraped together quotidian details of metropolitan life in Taiwan, and so both supported and questioned traditional mainstream views. It thus happened to serve as witness to the modernity of the Taiwan of the 1930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毛文芳(2002)。物的神話-晚明文震亨《長物志》的物體系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303-366。
    連結:
  2. 黃克武(1988)。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下,141-194。
    連結:
  3. 明謝肇淛(2001)。五雜俎
  4. Baudrllard, Jean(1997)。物體系
  5. Berger, Arthur Asa(2000)。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
  6. Calinescu, Matei(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
  7. Goodale, Thomas L.(2000)。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
  8. Lyotard, Jean-Francois(1997)。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
  9. Yves, Vade(2001)。文學與現代性
  10. 毛文芳(2001)。「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
  11. 毛文芳(2000)。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3,1-44。
  12. 毛文芳(2001)。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
  13. 王文顏(1979)。臺灣詩社之研究
  14. 王德威(1998)。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
  15. 向麗頻(2001)。《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臺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261,48-76。
  16. 朱德蘭(2003)。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985-1945)。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99-174。
  17. 江寶釵(2002)。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研討會
  18. 李心怡、黃克武(2001)。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的分析。漢學研究,19(2),343-374。
  19. 李克強(2000)。「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60,92-98。
  20. 李歐梵(1996)。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
  21. 李歐梵(2002)。摩登上海-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22. 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
  23. 邱天助(2002)。布爾廸厄文化再製理論
  24. 邱旭伶(1999)。臺灣藝旦風華
  25. 邱華苓(2003)。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
  26. 姚村雄(1998)。日據時期的臺灣圖像─由當時的雜誌封面設計談起。現代美術,78,44-56。
  27. 胡曉真(2001)。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清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2)=78,27-34。
  28. 徐松榮(1998)。維新派與近代報刊
  29. 商偉(1999)。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研討會
  30. 張圍東(1999)。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3),49-58。
  31. 梁明雄(2000)。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
  32. 許俊雅(1999)。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
  33. 郭怡君(2000)。《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
  34. 楊聯芬(2003)。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
  35. 葉石濤(2000)。臺灣文學史綱
  36. 趙孝萱(2002)。鴛鴦蝴蝶派新論
  37. 魏紹昌(1962)。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
  38. 龔顯宗(1994)。臺灣文學家列傳
被引用次数
  1. 林芳玫(2013)。謝雪漁通俗書寫的跨文化身分編輯:探討〈日華英雌傳〉的性別與國族寓言。臺灣文學學報,23,29-62。
  2. 林姵吟(2014)。性別化的現代性:徐坤泉與吳漫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臺灣文學學報,25,1-32。
  3. 林淑慧(2014)。日治後期地方與空間的記憶:《三六九小報》、《風月報》遊記敘事策略。戶外遊憩研究,27(3),31-55。
  4. 林以衡(2016)。尊孔與譏孔─日治台灣孔子形象的神聖性與世俗化。臺灣文學學報,29,147-174。
  5. 林以衡(2019)。經典的誤讀-日治台灣《三六九小報》上「互文」與「戲仿」共生下的唐代詩、文新解。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8,67-100。
  6. 柳書琴(2004)。通俗作爲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7),19-55。
  7. 王淑蕙(2010)。日治時期臺灣「燈謎」對《詩經》的運用。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9,71-97。
  8. 翁聖峰(2009)。日治時期臺灣「女車掌」文學與文化書寫。文史台灣學報,1,188-220。
  9. 謝崇耀、江寶釵(2013)。從日治時期「全島詩人大會」論臺灣詩社的轉型及其時代意義。中正漢學研究,21,327-360。
  10. 余育婷(2020)。日治時期臺灣竹枝詞的新變及其意義。政大中文學報,34,169-194。
  11. (2007)。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14(2),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