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美援對台灣的衛生計畫與醫療體制之形塑

并列篇名

U.S. Aid in the Formation of Health Planning and the Medical System in Taiwan

DOI

10.6353/BIMHAS.200812.0091

作者

楊翠華(Tsui-Hua Yang)

关键词

國際合作總署 ; 世界衛生組織 ; 美援會 ; 農復會 ; 台灣省衛生處 ; 台大醫學院 ; 國防醫學院 ; 環境衛生 ; WHO ; MSA ; AID ; CUSA ; CIECD ; JCRR ; Taiw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ealth ;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62期(2008 / 12 / 01)

页次

91 - 1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50至1960年代冷戰格局下的中華民國政府,既缺乏統籌全局的中央衛生單位,也沒有全面的「衛生政策」。美援在這段期間內不但是台灣軍事安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所挹注的資金、技術與設備對台灣社會的重整與轉型亦貢獻良多。美援相關單位所提出改善醫療衛生環境的對策,其重點與特色為何?這些對策與作為對當時台灣社會的「重建」或「復舊」發揮了什麼功能?與日治時期所重視的衛生治國策略有什麼異同?美式醫療衛生理念與架構又對台灣社會產生哪些影響?有別於以往研究從個案或專題出發、由下往上看的視野,本文從美援會的檔案出發,正本溯源地追究美援在戰後台灣衛生策略的擬定、推動與執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1950與1960年代衛生計畫的形塑與轉向,是此期醫療衛生體制改造與組織建置的關鍵所在。從衛生計畫優先次序的爭議,及從計畫擬定到機構建置轉型的過程,本文進一步追究衛生組織與政策在國家建構過程中之關係與意義;著眼於醫療體制之改善和環境衛生之推動,本文最終探討美式公共衛生理念對台灣醫療衛生的變革。

英文摘要

Depart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research on U.S. aid to Taiwan, which focuses on its relationship to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and continuity of U.S. ai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health. Since the Taiwan government had provided for neither a national health policy nor a central health organization in the Cold War period of the 1950s and l960s, American guidance and recommendation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the long-term health planning of Taiwan. The Ten Year Health Plan of the 1960s, proposed by the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uggested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d been shaped by the U.S. Aid Health Program of 1950s. What were the prior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programs? How did American ideas on public health reintegrate the social order of Taiwan? Why did the new priorities differ from the powerful health policy of the previous Japanese rule, which emphasized tropical disease control? Based on the archives of the Council for United States Aid (CUS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rguments between Taiwanese health officers and American advisors and their differences concerning health planning in the 1950s and 1960s. Focusing on hospital reconstruction, medic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t traces how American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hanged medical practice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郭文華(1998)。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年代台灣家庭計畫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39-82。
    連結:
  2. 聯合報(1969/05/21)
  3. (1997)。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台北:國史館。
  4. Watt, John R.,台大醫院壹百年編輯小組(編)(1995).台大醫院百年懷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經合會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56)。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7. 台大醫院壹百年編輯小組編(1998)。台大醫學院百年院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8. 行政院衛生署編(1995)。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9.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145-158。
  10. 呂芳上訪問、謝采秀紀錄(2000)。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1. 范燕秋(2006)。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稻鄉出版社。
  12. 高天成(1958)。台大醫院與中美技術合作。中美技術,2(4),30-33。
  13. 高天成(1959)。台大醫院之任務及其最近之發展。中美技術,4(3),1-8。
  14. 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編著(1993)。國防醫學院史。台北:國防醫學院。
  15. 張朋園訪問、羅久蓉紀錄(1985)。周美玉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6. 張淑卿(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17. 許子秋(1964)。台灣公共衛生現況及將來的計畫。中美技術,9(2),6-14。
  18. 許子秋(1964)。兩年來的本省衛生工作。台灣醫界,7(9),21-23。
  19. 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1997)。公共衛生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0. 黃文弘(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21. 楊翠華、陳永發主編(2006)。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2. 葉金川策劃、林靜靜著(1999)。壯志與堅持:許子秋與台灣公共衛生。台北:董氏基金會。
  23. 葉曙(1982)。病理三十三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4. 葉曙(1989)。閒話台大四十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5. 熊秉真訪問、鄭麗榕紀錄(1991)。楊文達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6. 熊秉真、江東亮訪問、鄭麗榕紀錄(1990)。魏火曜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7. 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8. 劉士永(2003)。亞洲醫學史學會第一屆雙年會。台北:
  29. 劉素芬編著(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0. 劉鴻德。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范燕秋(2018)。美援、農復會與1950年代臺灣的飲食營養措施-以美援相關檔案為中心。國史館館刊,55,83-126。
  2. 許峰源(2018)。戰後臺灣霍亂的防治(1945-1947)。檔案,17(1),40-55。
  3. 許宏彬(2020)。規範市場、協商醫政與再造專業:戰後初期的臺灣省醫師公會,1946-1967。科技醫療與社會,30,163-216。
  4. 柯裕棻(2021)。合宜的笑聲:美國家庭情境喜劇《我愛露西》在臺灣。文化研究,33,285-323。
  5. 賴品妤(2021)。臺灣自閉症的「初」現。科技醫療與社會,32,67-132。
  6. 林宜平(2011)。對蚊子宣戰─二次戰後台灣根除瘧疾的科技與社會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1,187-235。
  7. 張淑卿(2009)。1950、60年代台灣的卡介苗預防接種計畫。科技、醫療與社會,8,121-174。
  8. 張淑卿(2010)。美式護理在臺灣:國際援助與大學護理教育的開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125-173。
  9. 張淑卿(2018)。世界衛生組織與1950年代臺灣護理專業之發展。國史館館刊,56,43-45+47-96。
  10. 趙綺娜(2011)。觀察美國─臺灣菁英筆下的美國形象與教育交換計畫,1950-1970。臺大歷史學報,48,97-163。
  11. (2009)。臺灣的美援醫療、防癩政策變動與患者人權問題,1945至1960年代。臺灣史研究,16(4),115-160。
  12. (2010)。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書寫的反省與展望。臺灣史研究,17(1),175-210。
  13. (2014)。戰後臺灣的免疫學專科化:國際援助、學術外交與邊界物。臺灣史研究,21(2),111-165。
  14. (2016)。戰後初期臺灣地區的瘧疾防治(1945-1952)。臺灣學研究,20,69-110。
  15. (2017).Postcolonial Knowledge from Empires: The Beginnings of Menstrual Education in Taiwan, 1950s-1980s.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1(4),519-540.
  16. (2017)。〈華生(Robert Briggs Watson)日記〉的研究價值:戰後初期臺灣瘧疾防治研究。臺灣史研究,24(4),113-154。
  17. (2019)。美國的滋味:冷戰前期臺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1950-1967)。臺灣史研究,26(2),113-150。
  18. (2022)。專業、國家、美援與民間社會──1945-1970年臺灣的精神醫療。新史學,33(3),87-150。
  19. (2023)。婦聯會對臺灣社區公共衛生的推動(1950-1970年代)。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1-60。
  20. (2023)。婦女、宣教護士與戰後臺灣醫療:以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119-183。
  21. (2023)。醫療渴望地方、地方渴望照護:回顧並展望臺灣醫療史的地方性。臺灣史研究,30(3),17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