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蘇州的東洋貨與市民生活(1736-1795)

并列篇名

Japanese Products and Everyday Life in Suzhou, 1736-1795

DOI

10.6353/BIMHAS.200903.0001

作者

賴惠敏(Hui-Min Lai)

关键词

蘇州 ; 東洋貨 ; 銅 ; 蒔繪 ; 文化認同 ; Suzhou ; Japanese products ; copper ; maki-e ; cultural identity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63期(2009 / 03 / 01)

页次

1 - 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中國輸入東洋物資的資料,討論十八世紀蘇州城市的中日貿易及其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發現從蘇州市民消費東洋貨的過程,不僅可見來自日本器物本身的影響,亦可見清代統治階層文化的影響。首先,明清中國人口增加,由日本進口銅錢的原料洋銅,對中國貨幣有顯著影響;十八世紀中葉後,洋銅數量減少,而海產品數量增加。自清代江南的食譜記載,可以瞭解海產品、醬油、味噌、酒等進口東洋食品已改變了市民的飲食習慣。其次,明代文人喜愛的倭器,到了清代,種類、用途更為普遍,除了文人書房用具之外,還增添廚具和臥室中擺設的洋漆茶几、茶盤、洋漆櫃,乃至婦女梳妝台等。至於社會風尚方面,明代文人帶領時尚的流行,到了清代,領導流行者卻是宮廷。隨著皇帝的包衣官員在蘇州織造局生產器皿、皇帝數次下江南、官員揣摩上意採購貢品,導致皇帝的喜好影響民間。從清代餐具的流行,亦可窺得市民模仿上流社會的趨勢。至於皇帝本身,如乾隆皇帝雖刻意叫工匠製作仿西洋的物品時「去西洋氣」,來區隔「中國」和「西洋」,然而他對日本的器物卻十分喜愛,影響所及,「洋漆」不僅是器物的名稱,也成了代表日本漆器風格的名詞。而從蘇州冬季毛皮服飾充斥市面,以及市民慣用日本進口的保暖設備,亦可推見滿族文化的影響。要言之,本文認為,十八世紀蘇州市民在飲食習性、日用器具、社會風尚與習俗等方面的生活習慣,由於消費東洋貨而產生了變化,甚至與日本有些相似,從中也可見及滿清宮廷文化推展至民間的方式,以及市民對之加以模仿的趨勢。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urces for the import of Japanese goods into China in order to discuss Sino-Japanese trade in Suzhou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how people in Suzhou consumed Japanese commodities. The ways that Suzhou residents consumed these commodities we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quality of Japanese goods but also by the ruling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began to import copper from Japan in order to mint coins. After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copper imports were outpaced by ocean products from Japan. Analysis of cook books from southern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hows that ocean products, soy sauce, miso, and wines had changed dining habits in China. Japanese wares, already favored by Ming literati, came in wider us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y were commonly found in kitchens and bedchambers; commonly used imports included lacquer tea tables, tea plates, lacquer cabinets, and wash table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the literati who determined what was fashionabl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ole of fashion leader shifted to the royal family. The taste of the emperors deeply influenced that of commoners. The kinds of vessels produced by the Suzhou Production Bureau, as well as the gifts chosen by officials for the emperors, all reveal the tastes of the royal family. The dining ware popula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hows how ordinary people imitated their superiors. As for the emperors themselves, the Qianlong Emperor usually gave orders to the artisans that, when imitating Western style artifacts, they should somehow eliminate the ”western-ness” of those artifacts and 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Japanese artifacts, however, suffered from no such limitations and were much favored by the Qianlong Emperor. During his reign, foreign lacquer (yangqi) was not only a name of a particular product but also representated Japanese-style lacquerware in general. The influence of Manchu culture can also be seen in how people of Suzhou adapted to the winter season. Furs were commonly found in Suzhou markets during cold periods; people also used heating equipment imported from Japan. In sum, this article shows how the diet, daily utensils, and social customs changed with the import of Japanese commodities. The gradual assimilation of Japanese goods shows how Qing royal culture influenced common citizens and how citizens imitated this royal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慧霞(2003)。清宮舊藏日本蒔繪的若干問題-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為中心。故宮學術季刊,20(4),191-223。
    連結:
  2. 賴惠敏(2005)。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185-233。
    連結:
  3. 賴惠敏(2003)。清乾隆朝內務府的皮貨買賣與京城時尚。故宮學術季刊,21(1),101-134。
    連結:
  4. 謝明良(1997)。記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伊萬里瓷器。故宮學術季刊,14(3),83-128。
    連結:
  5. (1987)。宮中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6. (2000)。《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微捲第103、117、118、123、131、151、154盒。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7. 內務府廣儲司用款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8. 內務府銀庫用項月摺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 乾隆朝內務府奏銷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
  11. Crossley, Pamela K.(1999).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2. Williams, S. Wells.(1966).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 Containing Treaties, Tariffs, Regulations, Tables, etc., Useful in the Trade to China & Eastern Asi: With an Appendix of Sailing Directions far Those Seas and Coasts.Taipei:Ch'eng-Wen Publishing.
  13. 山脇悌二郎(1960)。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1)。清宮御膳。杭州:華寶齋書社。
  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8)。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4)。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1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9)。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93)。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房聚英。京都:同朋舍。
  21. 內藤湖南著、青木正兒著、王青譯(1999)。兩個日本漢學家的中國紀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2. 文震亨著、海軍注釋、田君注釋(2004)。長物志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3. 王勇(2000)。中國史のなかの日本像。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
  24. 王家範(1988)。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42。
  25. 王家範(1988)。明清江南消費性質與消費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二。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157-167。
  26. 王稼句(2004)。姑蘇食話。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7. 永積洋子編(1987)。唐船輸出入品數量一覽,1637-1833年:復元唐船貨物改帳·婦帆荷物買渡帳。東京:創文社。
  28. 任鴻章(1988)。近世日本と日中貿易。東京:六興出版。
  29. 朱家潛、中國漆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朱家溍主編、夏更起主編(1993)。清代漆器概述。中國漆器全集,6
  30. 朱彝尊撰、邱龐同注釋(1985)。食憲鴻秘。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31. 佚名(1986)。調鼎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32. 吳秀之修(1970)。吳縣志,50、52
  33. 吳振臣(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巫仁恕(2006)。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17(4),217-254。
  35. 巫仁恕(2007)。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6. 李玉珉主編(2003)。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7. 李漁著、江巨榮校注、盧壽榮校注(2000)。閒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杜赫德、呂一民譯(2005)。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
  39. 來新夏(2005)。清人筆記隨錄。北京:中華書局。
  40. 屈大均(1987)。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41. 林麗月、游鑑明主編(2003)。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2. 松浦章(2002)。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
  43. 故宮博物院編(2002)。故宮藏日本文物展覽圖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44. 故宮博物院古建築管理部編(2007)。故宮建築內檐裝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45. 段本洛、張圻福(1986)。蘇州手工業史。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46. 約翰·巴羅著、李國慶譯、歐陽少春譯(2007)。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7. 范金民編(2006)。江南社會經濟研究(明清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48. 徐珂(1984)。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49. 翁廣平著、王寶平編(1997)。吾妻鏡補:中國人によゐ最初の日本通史。京都:朋友書店。
  50. 袁枚著、王英中校點(1993)。隨園食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1. 袁學瀾輯(2003)。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
  52. 袁學瀾輯(2003)。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
  53. 高濂(1988)。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
  54. 康無為(1993)。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5. 曹雪芹著、高鶚著、馮其庸校注(1984)。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56. 清高宗敕撰(1987)。清朝文獻通考,14,16,17
  57. 許河(1992)。乍浦備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0,6
  58. 許雅惠(2004)。晚明的古銅知識與仿古銅器。故宮文物月刊,250,53-63。
  59. 郭忠豪(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60. 陳宏謀、李銘皖修、馮桂芬纂(1970)。陳文恭公風俗條約。蘇州府志,3
  61. 陳宏謀、賀長齡輯(1979)。申銅禁酌鼓鑄疏。皇朝經世文編,53
  62. 陳其元(1989)。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63. 陳康祺(1990)。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
  64. 陳慧霞(2002)。清宮蒔繪:院藏日本漆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5. 陸以湉(1997)。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
  66. 掌儀司二。內務府現行則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7. 華潤齡(2004)。吳門醫派。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68. 黃錫惠、王岸英(2002)。滿族火炕考辨。黑龍江民族叢刊,4,87-89。
  69. 愛新覺羅瀛生(2005)。老北京與滿族。北京:學苑出版社。
  70. 楊伯達。清代蘇州雕漆始末-從清宮造辦處檔案看清代蘇州雕漆。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4(1982),123-138。
  71. 葉長揚纂、姜順蛟纂(1745)。乾隆《吳縣志》,24
  72. 劉序楓(1986)。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ー。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5,107-152。
  73.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編(1999)。財稅與貿易:日本「鎖國」期間中日商品交易之展開。則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台北:
  74. 劉序楓、張彬村編、劉石吉編(1993)。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
  75. 劉序楓、湯熙勇編(1999)。清康熙-乾隆年間洋銅的進口與流通問題。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
  76. 劉潞主編(1998)。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77. 歐陽兆熊撰、金安清撰(1984)。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
  78. 蔡利民(2000)。蘇州民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79. 諾貝特·埃利亞斯、王佩莉譯(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80.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07)。北京的洋貨與旗人日常生活(1736-1795)。「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81. 賴毓芝(2006)。從康熙的算學到奧地利安布列斯堡收藏的一些思考。故宮文物月刊,276,106-118。
  82. 錢泳(1979)。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
  83. 蘇州歷史博物館編、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編、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1981)。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
  84. 覺羅勒德洪奉敕修(1986)。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5. 顧祿(1986)。清嘉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6. 顧祿撰、王稼句點校(2005)。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87. 龔煒(1981)。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馮賢亮(2014)。清代江南士民生活的空間與人文地景―以蘇州山塘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6,57-111。
  2. 賴惠敏(2020)。清乾隆皇帝製作金屬祭器的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7(3),45-94。
  3. 詹鎮鵬(2018)。帝國紀勳與地方貢品:乾隆朝《平定臺灣得勝圖》雕漆掛屏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5,i-ii+189-243+245-276+281。
  4. (2013)。長期照顧服務品質確保機制的建立─品質資訊的蒐集和公開。社區發展季刊,141,1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