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文化政策的轉變-以嘉慶朝為中心的考察

并列篇名

The Tianli Sect Incid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Policy in the Mid-Qing: Research Concentrating on the Jiaqing Period

DOI

10.6353/BIMHAS.201103.0051

作者

張瑞龍(Rui-Long Zhang)

关键词

天理教事件 ; 文化政策 ; 清中葉 ; 清代學術史 ; Tianli Sect Incident ; cultural policy ; mid-Qing ; history of Qing scholarship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1期(2011 / 03 / 01)

页次

51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嘉慶十八年發生的天理教事件震驚朝野,促使清廷反思士習、風俗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彌補學術界以往對嘉慶朝文化政策研究的不足,對乾嘉漢學考據和道咸以降理學興起間之缺環進行探討。指出:嘉慶朝前期,由於受朱珪及嘉慶帝本人學術傾向的影響,清廷一方面延續乾隆朝後期獎掖漢學考據的政策,並有所發展;另一方面開始緩解雍乾以來鉗制士人思想言論的文字獄高壓政策。嘉慶十八年發生的天理教事件,促使清廷轉而提倡理學,貶抑漢學考據,這是乾隆朝後期以來清廷文化政榮的重大轉變,並對此後清代學術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此外,本文還就政治事件如何影響文化政策,提供了個案考察。

英文摘要

Impelled by the Tianli Sect Incident of the 18(superscript th) year of Emperor Jiaqing's reign, which convulsed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reflect on issues concerning folk customs and elite practic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 lacuna in present Sinological research, namely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Jiaqing period, since there is a missing link between the evidential studies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and the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periods.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Qing government under Jiaqing's early reign, influenced by the academic partiality of Zhugui and Emperor Jiaqing himself, continued to support the evidential studies program advocated since the late Qianlong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relaxed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policies of the Yongzheng and Qianlong periods, which had suppressed intellectual activity. It was the Tianli Sect Incident that then indu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turn to neo-Confucianism and criticize evidential studies. This move had far-reaching impact up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scholarship during the Qing. This article thus constitutes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events upon cultural polic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清〕姚鼐,《惜抱先生尺牘》。咸豐五年(1855)聊城楊氏海源閣刻本。
  2. (1986)。清仁宗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
  3. 〔清〕汪廷珍,《實事求是齋遺稿》。道光汪氏家刻本。
  4. (1986)。清宣宗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
  5. 〔清〕陳用光,《太乙舟文集》。道光癸卯(1843)孝友堂重刊本。
  6. (1986)。清仁宗實錄(四)。北京:中華書局。
  7. 〔清〕孫星衍,《岱南閣集》,《孫淵如先生全集》本。光緒間湖南思賢書局刊。
  8. (1986)。清仁宗實錄(五)。北京:中華書局。
  9. (1985)。清聖祖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重民輯,《孫淵如外集》。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1932。
  11. 〔清〕張鑒,《冬青館甲集》。1915 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
  12. (1986)。清高宗實錄(十八)。北京:中華書局。
  13. (1986)。清仁宗實錄(二)。北京:中華書局。
  14. 《大清仁宗睿皇帝聖訓》,卷6,《聖學》,清刻本。
  15. 〔清〕孫星衍,《平津館文稿》。光緒乙酉(1885)夏六月長沙王氏刊本。
  16.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1986)。清仁宗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
  18. (1986)。清宣宗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
  19. (1986)。清宣宗實錄(二)。北京:中華書局。
  2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清〕辛從益,《寄思齋藏稿》。咸豐元年(1851)江西「集文齋」刻本。
  22. 〔清〕張士元,《嘉樹山房集》。道光丙戌(1826)刻本。
  23. 〔清〕陳壽祺,《左海文集》。三山陳氏家刻《左海全集》本。
  24. 繆荃孫輯,《續碑傳集》。江楚編譯局刊本,宣統二年(1910)。
  25. 〔清〕阮亨,《瀛舟筆談》,嘉慶二十五年(1820)刻本。
  26. (1986)。清文宗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呂培編(2001)。洪北江先生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阮元(1993)。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29. 清昭槤(1980)。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
  30. 清昭槤(1980)。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31. 清段玉裁(1980)。戴東原先生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32. 清洪亮吉、劉德權點校(2001)。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張鑒編(1995)。雷塘庵主弟子記。北京:中華書局。
  34. 清陳康祺(1984)。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陸以湉(1984)。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
  36. 清陶澍(1995)。陶文毅公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清趙爾巽(199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38. 清趙懷玉(1995)。亦有生齋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清盧文弨、王文錦點校(1990)。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40. 清錢泳(1979)。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
  41. 清錢儀吉纂、清靳斯標點(1993)。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
  42. 清戴璐(1985)。藤陰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7)。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王汎森(2001)。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56. 王章濤(2003)。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
  57. 王達敏(2002)。從尊宋到崇漢─論姚鼐建立桐城派時清廷學術宗尚的潛移。中國文化,19、20,281-287。
  58.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59. 北京圖書館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0. 北京圖書館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1. 北京圖書館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2. 北京圖書館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3. 北京圖書館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4. 朱維錚(1996)。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朱維錚(2007)。走出中世紀(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6. 朱維錚校注(1985)。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7. 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8. 吳光編(2007)。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9. 周振鶴集、顧美華點校(2006)。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70. 周駿富編(1989)。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71. 孟森(2006)。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72. 林鐵鈞(1990)。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
  73. 林鐵鈞(1993)。木魚石─嘉慶皇帝傳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4. 林鐵鈞編(2000)。清史編年·嘉慶朝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5. 故宮博物院編(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76. 徐復觀(1977)。「清代漢學」衡論。大陸雜誌,54(4),151-172。
  77. 陳尚君(1995)。述《全唐文》成書經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203-210。
  78. 陳祖武、朱彤窗(2005)。乾嘉學派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79. 陳鴻森(2005)。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80. 陸寶千(1983)。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
  81. 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編(1985)。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2. 漆永祥(1998)。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3. 蔡文晉(1995)。鮑廷博年譜初稿(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8(1),163-187。
  84. 錢實甫(1980)。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85. 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6. 羅志田(2006)。道咸「新學」與清代學術史研究─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導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5-15。
被引用次数
  1. 丘文豪(2018)。書評:范廣欣,《以經術為治術:晚清湖南理學家的經世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9,107-113。
  2. 王一樵(2011)。清朝乾嘉時期庶民社會的邪教恐懼與秩序危機:以檔案中的民間秘密宗教案件為中心。政大史粹,20,95-139。
  3. 閻耀棕(2016)。嘉慶後期宋學發展的新趨向一隅—以管同訂正〈洪範〉錯簡為考察對象。靜宜中文學報,9,47-70。
  4. 閻耀棕(2016)。宋學傳統下的〈洪範〉學變革─論卿彬《洛書洪範解》的學術史意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2,171-206。
  5. (2014)。從鑑戒到取法:清嘉道間對明代士習風俗的評論與再定位。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8,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