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

并列篇名

Picturing Empire: Illustrations of "Official Tribute" at the Qianlong Court and the Making of the Imperial Capital

DOI

10.6353/BIMHAS.201203.0005

作者

賴毓芝(Yu-Chih Lai)

关键词

清宮研究 ; 帝國形象 ; 職貢圖 ; 西洋風 ; 圖像生產 ; Qing palace studies ; imperial image building ; "Illustrations of Official Tribute" (Zhigong tu) ; Western influence ; image production at the Qing Court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5期(2012 / 03 / 01)

页次

1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乾隆朝《職貢圖》之圖像生產為中心,試圖透過此個案研究,探討乾隆朝之圖像與統治的關係。文中以釐清乾隆朝《職貢圖》各版本間的複雜關係為始,重建其規模龐大的製作過程,顯現此計畫在執行上以作為中央政治權力核心之軍機處來統整,動員具有全國網絡的官僚體系,產出的圖像超過數千計,其成果則作為外交禮物分送給來朝使節。文中並透過仔細排比其製作過程中的增補,推敲各圖像順序的構成原則,推論第一卷即為帝都意像的組合,顯現《職貢圖》乃是一個呈現由中心到邊緣、以地理為順序安排的帝國圖像;而透過分送此圖像給予「帝國」內成員,乾隆不但賦予來朝各國一個帝國的集體意識,且定義個別成員於帝國中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此帝國秩序的呈現,在內容與形式上,有許多別於傳統的創新,其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以一男一女標示一個地方或國家之歐洲根源形式的採用,以及代表天子所在位置之第一卷中「西洋」比例的大幅提高。配合其他文獻資料,本文進一步論證,現代意義下的「西洋」如何成為乾隆形象帝都與結構帝國不可或缺的成員。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of illustrations of ”Official Tribut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ry and rule at the Qianlong court.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rious editions of ”Official Tribute” from the Qianlong period reveals the integrative powers of the Grand Council,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power at the time. It mobilized an entire bureaucratic network to produce images numbering in the thousands. These pictorial achievements were used as diplomatic gifts for emissaries to the court. This study also arranges and compares later additions to the original images, highlighting their compositional principles and order. The first scroll discussed here, therefore, is a composite representing the notion ofthe imperial capital, indicating that ”Official Tribute” is also an imperial image arranged sequentially by geography from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country outwards to its borders. By giving away these images to members of the ”empire,” the Qianlong Emperor not only endowed emissaries to the court with a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Qing Empire, he also defined the individual status of each member within the empire. Furthermore, the presentation of this imperial order, in terms of both content and format, reveals many innovations. For example, the pairing of a man and woman to represent a particular place or country, a method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 and a much greater emphasis on ”Western” proportion in representing the image of the imperial capital in the first scroll. Other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firms that modern concepts of the ”West” became integral parts of Qianlong's image building and imperial constru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畏冬、劉若芳(2009)。《苗瑤黎僮等族衣冠圖》及《職貢圖‧第六冊》考。故宮學術季刊,27(2),193-240。
    連結:
  2. 賴毓芝(2011)。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29(2),1-75。
    連結:
  3. (1976)。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Mayor, A. H.,“Renaissance Costume Books,”Bulletin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37: 6 (June 1942), pp. 158-159
  7. 乾隆十六年(1751)閏五月初四日所頒發的〈寄信上諭〉,收入《軍機處‧月摺包》,第2740箱,7505號,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咨呈
  8. D. C. Gree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William II of Holland and the Shogun of Japan., A. D. 1844,”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no. 34, part 4(1907). P. 112
  9. (1968)。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 (2000)。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1. (2009)。起居注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1982)。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3. (1986)。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4. 〈奏銷檔〉,185-085-1,雍正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15. 宋唐慎微(1976)。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台北:南天書局。
  16. 清張照纂修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69)。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7. 清趙爾巽、啟功點校(1986)。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趙爾巽、啟功點校(1986)。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9. Berliner, Nancy(2010).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 Berliner, Nancy(ed.)(2008).Juanqizhai in the Qianlong Garden, the Forbidden City, Beijing.London:World Monuments Fund.
  21. Boxer, C. R.(1950).A Late Sixteenth Century Manila MS..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1/2,37-49.
  22. Crossley, Pamela Kyle(1999).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3. Fong, Wen(ed.),Watt, James C. Y.(ed.)(1996).Possessing the Past: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4. Fu, Lo-Shu(1966).A Documentary Chronicle of Sino-Western Relations (1644-1820).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5. Hostetler, Laura(2008)。Westerners at the Qing Court: Tribute and Diplomacy in the Huang Qing zhigongtu。西方人與清代宮廷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6. Hostetler, Laura(2001).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 Kelly, Francis M.,Schwabe, Randolph(2002).European Costume and Fashion, 1490-1790.Mineola,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
  28. Meganck, Tina Luk(2003).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29. Riello, Giorgio(ed.),McNeil, Peter(ed.)(2010).The Fashion History Reader: Glob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
  30. Rizk, Khalil(ed.)(1993).Chinese Painted Enamels of the 18th Century.New York:Chinese Porcelain Company.
  31. Roces, Alfredo R.(ed.)(1977).Filipino Heritage: The Making of Nation.Manila:Lahing Pilipino Pub..
  32. Scheurleer, D. F. Lunsingh(1974).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Chine de Commande.London:Faber and Faber.
  33. Shin, Ik-Cheol(2006)。The Experiences of Visiting Catholic Churches in Beijing and the Recogni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Reflected in the Journals of Travel to Beijing。The Review of Korean Studies,9(4),11-31。
  34. Walravens, Hartmut(1991).Father Verbiest's Chinese World Map (1674).Imago Mundi,43,31-47.
  35. Wang, Cheng-hua(2011)。Global and Local: European Stylistic Elements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Cityscapes。「異國奇珍:清宮之舶來品與皇權」工作坊,台北:
  36. 丁立軍(2009)。清代伯克制的廢除與新疆政治中心的轉移。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2),120-123。
  37. 三好唯義(1997)。P. カエリウ1609年版世界地圖をめぐって。神戸市立博物館研究紀要,12,1-29。
  38. 三好唯義編(1999)。圖說世界古地圖コレクション。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3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4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5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5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53. 任萬平(2011)。乾隆朝《萬壽盛典圖》卷上的西洋建築。「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台北:
  54. 有阪隆道編(1968)。日本洋學史の研究。大阪:創元社。
  55. 朴趾源(1982)。熱河日記。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56. 江戸東京博物館編(2000)。秘藏カピタンの江戸コレクション─オランダ人の日本趣味。長崎:長崎市立博物館。
  57. 余三樂(2006)。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明末清初北京天主教堂。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58. 李德龍編、俞冰編(2006)。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
  59. 李霖燦(1956)。閻立本職貢圖。大陸雜誌,12(2),12-18。
  60. 沙勇(2010)。新疆維吾爾地區札薩克制芻議。甘肅高師學報,15(4),47-49。
  61. 阮元編(1971)。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2. 周思中(2008)。清宮瓷胎畫琺瑯研究,1716-1789。北京:文物出版社。
  63. 林基中(編)(2001).燕行錄全集.서울(首爾)市: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64. 林基中(編)(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市=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65. 板橋區立美術館編(2004)。歸空庵コレクション:日本洋風畫史展。東京:板橋區立美術館。
  66. 松田清(2008)。江戸の万国人物図(特集アジアの諸相)。人環フォーラム,22,32-35。
  67. 故宮博物院編、柏林馬普學會科學史所編(2010)。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68. 畏冬(1992)。乾隆時期《皇清職貢圖》的增補。紫禁城,1992(6),22-23。
  69. 畏冬(1992)。《皇清職貢圖》繪製始末。紫禁城,1992(5),8-12。
  70. 畏冬(1993)。嘉慶時期《皇清職貢圖》的增補。紫禁城,1993(1),44-46。
  71. 孫殿起輯、雷夢水編(1982)。北京風俗雜詠。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72. 神戸市立博物館編(2001)。異國絵の冒險。神戸:神?市立博物館。
  7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95)。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4. 張維華(1972)。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傳注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75. 梁廷楠(1993)。海國四說。北京:中華書局。
  76. 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4)。清代中國 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彙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77. 莊吉發(1997)。謝遂《職貢圖》研究。清史論集
  78. 劉潞(2004)。皇帝過年與萬國來朝:讀《萬國來朝圖》。紫禁城,2004(1),57-63。
  79. 鄭揚文(2010)。清代洋貨的流通與城市洋拼嵌(mosaic)的出現。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
  80. 賴惠敏(2010)。乾嘉時期北京的洋貨與旗人日常生活。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
被引用次数
  1. 賴毓芝(2013)。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0,1-75。
  2. 賴毓芝(2018)。「鑄造」疆域: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乾隆時期二匣回疆錢幣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1,1-62。
  3. 賴毓芝(2020)。「圖」與禮︰《皇朝禮器圖式》的成立及其影響。故宮學術季刊,37(2),1-56。
  4. 林士鉉(2020)。《皇朝禮器圖式》的滿蒙西域西洋等因素探究。故宮學術季刊,37(4),83-172。
  5. 林士鉉(2020)。極東邊民:《皇清職貢圖》裡的庫野。民族學界,45,107-157。
  6. 劉怡蘋(2015)。古物類文物資產的研究與管理─從「古物」的「系列性」看「組(件)」數的登錄。文資學報,9,1-46。
  7. 馬雅貞(2014)。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2(2),39-80。
  8. 施靜菲(2016)。「自是鬼工手,能傳仙客情」:乾隆朝宮廷的象牙「仙工」。故宮學術季刊,34(1),93-140。
  9. 施靜菲、王崇齊(2013)。乾隆朝粵海關成做之「廣琺瑯」。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5,87-184+257。
  10. 楊芳綺(2021)。從文獻看印尼紗籠與蠟染紋飾流變。藝術評論,41,153-204。
  11. 衣若芬(2015)。睹畫思人:十五至十九世紀朝鮮燕行使的紀念圖像。故宮學術季刊,33(2),51-82。
  12. 余慧君(2017)。「蒙古風景」?:五族共和下被展示的他者。國史館館刊,51,1-58。
  13. 朱龍興(2021)。崑崙與黑坊:東亞圖文中的黑人形象。故宮學術季刊,38(3),97-152。
  14. (2013)。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臺灣史研究,20(3),1-42。
  15. (2015)。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論述與國族認同。新史學,26(2),51-130。
  16. (2017)。園林、行宮與皇權—乾隆宮廷刊印的皇苑圖繪。新史學,28(3),139-206。
  17. (2019)。賊諜四出廣招徠:鄭氏諜報網、清帝國初期的東南海島認識與《臺灣略圖》。臺灣史研究,26(1),1-58。
  18. (2024)。清代的疆域擴張與經學。成大歷史學報,6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