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八世紀徽商典鋪的經營管理與典當制度—以休寧茗洲吳氏典鋪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Pawnshops of Eighteenth-Century Huizhou Merchants: The Pawnshops of the Wu Family from Mingzhou, Xiuning

DOI

10.6353/BIMHAS.201212.0029

作者

封越健(Yue-Jian Feng)

关键词

徽商 ; 茗洲吳氏 ; 典鋪 ; 經營管理 ; 典當營業制度 ; Huizhou merchants ; Wu family of Mingzhou ; pawnshops ; business management ; pawnship business system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8期(2012 / 12 / 01)

页次

29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利用新發現的雍正、乾隆時期休寧茗洲吳氏家族遺留的典當文書帳簿等資料, 以吳氏典鋪為中心,對以往研究較少的鄉鎮典鋪業務、經營狀況、典當營業制度、典鋪組織、人員構成、待遇和內部管理等問題進行探討,並與晚清以後的典當業進行比較,以顯示十八世紀徽商典當業達到的水準。本文認為,由於收當農產品,當鋪的總營業額不完全呈現「春當秋贖」的特點,但農業生產對典當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乾隆時期吳氏當鋪的利潤率僅略高於傳統時代商業的「什一之利」,並不能稱之為高利;茗洲吳氏典鋪企業形態有獨資和合夥,經營方式有自己經營與代理經營兩種,與清代前期其他商業相比,並無不同,吳氏典銷還具有連鎖經營的特色,宗族因素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指出,至少在乾隆時期,中國典鋪的經營方式、典當營業制度、內部組織及管理等方面已經基本定型。本文並指出,茗洲吳氏典鋪以規章制度和經濟手段相結合的經營管理,是頗具特色的。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uses newly-discovered documents and account books of the pawnshops of the Wu family from Mingzhou, Xiuning District, in eighteenth-century Huizhou, to analyze issues such as the scope of the business of rural pawnshops, their conditions of operation, the pawn business system, pawnshop organization, composition and treatment of employees,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so forth.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pawnbroking business after the late Qing period.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due to the pawn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turnover of pawnshops is not represented by the old cliché ”pawn in the spring and redeem in the autumn.” Ra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d various effects on the pawnbroking business. The profit rate of the Wu family's pawnshop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10%, which is not considered highly profitable. Two form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individual proprietorship and partnership, were adopted by the Wu family's pawnshops, and the pawnshops were operated either by family members or by agents. The pawnshops also had features in common with chain businesse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pawnshop system w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at least by the Qianlong period.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that the management of the Wu family's pawnshops was special insofar as it combined a regulation system with economic method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賴惠敏(1997)。乾隆朝內務府的當鋪與發商生息(1736-17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133-175。
    連結:
  2. 羅炳綿(1978)。近代中國典當業的社會意義及其類別與稅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7),125-157。
    連結:
  3. (1986)。清實錄.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 《同治十三年義泰號帳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編號 : 216081300001
  5. 《乾隆元年五年時順典年月總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編號 : 216040100001
  6. 《乾隆四十二年(1777)某典典賬結總》(「屯溪資料」,編號 : 492.3)
  7. 《乾隆豐典存本賑謄清》。
  8. 《條約.出入》。
  9. 《條約.辛俸》
  10. 《條約.取贖》。
  11. 《條約.食用》
  12. 《條約.棧貨》
  13. 《條約.禁戒》
  14. 《條約.賣貨》
  15. 《雍正五一九年(1727-1731)休寧吳氏往來手札要記三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藏「屯溪資料」,編號 : 264.1
  16. 「中國聯合準備銀行調查室」,《北京典當業之概況》(北京 : 和記印書館,1940)
  17. 「屯溪資料」,編號 : 492.1
  18. 「屯溪資料」,編號 : B144
  19. 〔明 〕吳子玉,《休寧茗洲吳氏家記.茗洲吳氏登名策記》
  20. 〔清〕淩坮、張先甲修,張福謙撰,嘉慶重修《泰興縣志》(嘉慶十八年[1813]刻本),卷之6,〈物產〉,頁2a、卷之6,〈風俗〉,頁4b、卷之1,〈鎮〉、〈市〉,頁7a-8a。
  21. 〔清〕錢見龍、吳朴纂修,康熙《泰興縣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藏抄本),卷1下,〈風俗第六〉、卷2,〈物產第九〉、卷1下,〈鎮市〉。
  22. 吳石城: 《天津典當業之研究》,《銀行週報》,卷19期36 (1935年9月),頁17
  23. 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豫鄂皖贛四省之典當業》(南京 : 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1936),頁53-63、43-47、24-29、79、16-17、21
  24. 宓公幹,《典當論》(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36),頁33、109、30-32、97、209、75-76、187-188、95、119、111、101-103、82-84、150-152、212、237、266、274、280
  25. 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初三示大侄於泰興蝦蟆圩張恒裕典中,《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歲至五十五年庚戌歲祖父芝亭公信稿》
  26.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廿二吳芝亭寄芬亭弟于皖江胡義茂店,《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歲至五十五年庚戌歲祖父芝亭公信稿》
  27. 區季鸞,《廣東典當業》(廣州 : 中山大學經濟調查處,1934)
  28. 康熙五十五年宋生纂修《泰興縣志》,冊5,頁1759
  29. 陸國香,〈中國典當業資本量之估計〉,《農行月刊》,卷3期4[1936年4月],頁21-34。
  30. 陸國香: 《江蘇典業之衰弱及問題》,《農行月刊》,卷3期6 (1936年6月),頁52-53。
  31. 雍正七年十一月廿四收端兒十月廿九寄小洋來一函、雍正六年十二月初一吳嘉貞與方谷弟函、雍正七年正月廿八吳嘉貞收思端正月廿三日函,《雍正五一九年休寧吳氏往來手札要記三集》
  32. 《典業雜誌》(抄本)。
  33. 〔明〕吳子玉撰,《休寧茗洲吳氏家記》 (抄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膠卷)。
  34. 清王繼祖修、夏之蓉纂(1984)。乾隆《直隸通州志》。台北:學生書局。
  35. 清佚名。典業須知。食貨,復刊卷1(4),43-53。
  36. 清吳翟輯、劉夢芙點校(2006)。茗洲吳氏家典。合肥:黃山書社。
  37. 清張履祥輯補、陳恆力校釋、王達參校增訂(1983)。補農書校釋(增訂本)。北京:農業出版社。
  38. 清黃印(1983)。錫金識小錄。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9. 清錢泳(1997)。覆園叢話.雜記下。北京:中華書局。
  40. 方行(2010)。清代經濟論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41. 方行(1996)。清代江南農民的消費。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3),96。
  42. 方行(1998)。清代商人對農民產品的預買。中國農史,1998(1),36-37。
  43. 方行編、經君健編、魏金玉編(2000)。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44. 日山美紀(1996)。清代典當業の利子率に関するー考察—康熙~乾隆期の江南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學,91,76-89。
  45. 王世華(1999)。明清徽州典商的盛衰。清史研究,1999(2),62-70。
  46. 王廷元(1986)。徽州典商述論。安徽史學,1986(1),15-20。
  47. 王家範(1988)。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33。
  48. 王振忠(2009)。清代江南徽州典當商的經營文化—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典當秘籍四種研究。中國學術,25,60-100。
  49. 王裕明(2012)。明清徽州典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王裕明(2011)。明清徽商典當資本的經營效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36。
  51. 王裕明(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合肥,安徽大學。
  52. 安部健夫(1971)。清代に於けう典当業の趨勢。清代史の研究,東京:
  53. 江蘇省博物館編(1959)。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4. 臼井佐知子(2005)。徽州商人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55. 李伯重(2010)。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6. 李金錚(2003)。民國鄉村借貸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57. 汪崇篔(2006)。徽州典當業研究中三個可能的誤區。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2),130-134。
  58. 汪崇篔(2004)。徽州典當資本的增值:以程虛宇家族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3),41-47。
  59. 汪慶元(2003)。《汪氏典業鬮書研究》—清代徽商典當業的一個實例。安徽史學,2003(5),90-92+98。
  60. 姜濤(1994)。食鹽與人口。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4),159。
  61. 封越健(1997)。論清代商人資本的來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2),110-113。
  62. 科大衛、陳春聲譯(2002)。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1),62-63+65。
  63. 范金民、夏維中(2002)。明清徽州典商述略。徽學,合肥:
  64. 韋慶遠(1989)。〈康熙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初創和運用〉、〈雍正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整頓和政策演變〉、〈乾隆時期「生息銀兩」制度的衰敗和「收撤」〉、〈清代乾隆時期盛京地區的「生息銀兩」和官店〉。明清史辨析,北京:
  65. 韋慶遠(1989)。論清代的「生息銀兩」與官府經營的典當業。明清史辨析,北京:
  66. 韋慶遠(1989)。論清代的「皇當」。明清史辨析,北京:
  67. 徐暢(2005)。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華中地區農村金融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68. 國家圖書館分館(2001)。中國古代當鋪鑑定秘籍。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
  69. 張崇旺(2006)。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0. 郭道揚(1988)。中國會計史稿。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71. 郭道揚(2004)。會計史研究:歷史.現時.未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72. 郭道揚(2008)。會計史研究:歷史.現時.未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73. 彭信威(2007)。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4. 黃鑒暉(2002)。山西票號史。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75. 黃鑒暉(2006)。中國典當業史。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76. 楊勇(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77. 楊肇遇(1973)。中國典當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78. 楊聯陞(1971)。食貨,復刊卷1(4),42。
  79. 葉世昌(2002)。中國金融通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80. 葉志如(1985)。乾隆時內府典當業概述。歷史檔案,1985(2),92-98。
  81. 賈嘉麟編、張民服編、齊迎建編(2002)。商家智謀全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2. 趙連發(1978)。中國典當業述評(論中國典當業在歷史社會金融中所擔任的角色)。台北:石室出版公司。
  83. 劉建生(2007)。山西典商研究。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84. 劉建生(2012)。明清晉商與徽商之比較研究。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85. 劉秋根(1995)。中國典當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6. 劉秋根(2000)。明清高利貸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7. 劉秋根(2003)。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與資金市場的幾個問題—對科大衛生先文的商榷和補充。文史哲,2003(3),156-159+161。
  88. 潘敏德(1985)。中國近代典當業之研究(1644-1973)。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89. 鄭小娟、周宇(2010)。15-18世紀的徽州典當商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90. 羅炳綿(1978)。中國近代典當業的分佈趨勢和同業組織(下)。食貨,8(3、4),28-59。
  91. 羅炳綿(1977)。清代以來典當業的管制及其衰弱(順治元年到對日抗戰前夕)(下)。食貨,復刊卷7(6),18-31。
  92. 羅炳綿(1977)。清代的銀兩生息制度和民國後的農民貸借所。大陸雜誌,55(3),1-18。
  93. 蘇州市歷史博物館編、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編、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1981)。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94. 欒成顯(1996)。明末典業徽商一例—崇禎二年休寧程虛宇立分書研究。徽州社會科學,1996(3),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