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省友」初探

并列篇名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Provincial Friends"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裴丹青(Dan-Qing Pei)

关键词

坐省家人 ; 省友 ; 使費 ; 房友 ; "provincial friends" ; "servants in the province" ; customary fees ; clerks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88期(2015 / 06 / 01)

页次

55 - 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省友」係「坐省家人」的別稱,多由有書吏背景者、長隨家人或佐雜差役人等充任,常年株守省城,溝通督撫部院、藩臬二司各房書吏,為州縣探聽信息,包攬州縣交代、錢糧領解、投文解犯、刑命案獄等事務。他們既是州縣的辦事熟手,又是藩臬二司彙辦年例錢糧奏銷與赦案時的傳催對象,在地方行政機構運作中起著居間協調作用。「省友」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屢禁而不革,除卻各府廳州縣距省窵遠、通訊技術條件有限等客觀因素,更與帝制中國高度集權體制和「小政府」型的統治模式有著密切關係。

英文摘要

"Provincial friends" (shengyou), also called "servants in the province," (zuosheng jiaren), mostly consisted of a local official's clerks and personal servants. They were stationed in the provincial capital all year round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ontacts with clerks working for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acquire information, handle reports and guaranties from the outgoing magistrate to his successor, submit documents, draw salaries and deliver various fees, and hand over convicts to the provincial judge, and so forth. Competent to handle provincial affairs, "provincial friends" were trusted by the district magistrate. Sometimes they were also summoned by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er or provincial surveillance commissioner to act as county representatives to deal with provincial annual expenditure reports and general amnesties, thus playing an integral role in local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limit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county and provincial capitals, the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small government" of the Qing, "provincial friends" tended to persist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spite of repeated prohibition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董志潘草稿簿》,冊33
  2.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3.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 《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 《光緒朝法律公牘》,冊 51
  6. 《東樂草稿簿》,冊 35
  7. 《丹噶爾分府稟稿簿》
  8. 《青海檔案:光緒年間循化廳(1875-1908)》,西寧:青海省檔案館藏
  9.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克用信稿》,冊52
  11. 沃邱仲子,《民國十年官僚腐敗史》,上海:中華圖書集成公司,1923
  12. 《平羅底稿簿》,冊 49
  13. 〔清〕董恂等纂修,《欽定戶部則例》,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14.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5. 《各友啟事稿簿》,冊 34
  1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水縣草簿》
  18. (2003)。甘肅鞏秦階道並所屬鞏昌府屬各州縣宣統二年秋季分入款出款報告彙冊。北京:線裝書局。
  19. 《化平廳草簿》
  20. (2003)。狄道草稿簿。北京:線裝書局。
  21.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2. 《撫彝稟稿簿》,冊 31
  23. 〔清〕毛永柏修,李圖、劉耀椿纂,《(咸豐)青州府志》,清咸豐九年(1859)刻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24. 《宮中檔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5. 《隴西信件簿》,冊 29
  2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7. 《毛目分縣稿簿》
  28. 〔清〕佚名輯,《增修現行常例》,清光緒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29. 清升允修、清長庚修、安維峻纂(1990)。(宣統)甘肅新通志。蘭州:蘭州古籍書店。
  30. 清田文鏡(1995)。撫豫宣化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1. 清李元度(1986)。清朝先正事略。臺北:明文書局。
  32. 清李星沅、袁英光整理、童浩整理(1987)。李星沅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承啟纂、清英傑纂(1968)。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
  34. 清段光清(1960)。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紀昀纂(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清紀昀纂(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清徐珂編(1984)。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38. 清張集馨(1999)。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
  39. 清傅秉鑒編(2007)。甘肅清理財政說明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0. 清葛洲甫纂(1967)。廣東省豐順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1. 清錢泳(1979)。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
  42. 清錢儀吉纂(1993)。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
  43. Guy, R. Kent(2010).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4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1)。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5.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1983)。吳煦檔案選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6. 北京圖書館編(1999)。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7.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48.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49. 伍躍(2013)。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0. 朱金甫編、張書才編(2011)。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1. 佐伯富(1971)。中國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會。
  52. 宋少珍(2008)。河北省國家檔案館清檔珍藏:清代信票、憲牌、憲票一覽。檔案天地,2008(5),23-25。
  53. 周保明(2009)。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4. 姜亞沙編輯(2005)。清代(未刊)上諭奏疏公牘電文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55. 故宮博物院編(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56. 故宮博物院編(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57.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科編(1986)。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8.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科編(1986)。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9.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科編(1986)。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0. 張仲禮(2001)。中國紳士的收入—《中國紳士》續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1. 張自明修、王富臣纂(1967)。雲南省馬關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62. 張研(2011)。清代縣級政權控制鄉村的具體考察:以同治年間廣甯知縣杜鳳治日記為中心。鄭州:大象出版社。
  63. 清華大學圖書館編、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編(2008)。清代縉紳錄集成。鄭州:大象出版社。
  64. 清華大學圖書館編、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編(2008)。清代縉紳錄集成。鄭州:大象出版社。
  65. 許大齡(2000)。明清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6. 郭潤濤(1999)。清代的「家人」。明清論叢,376-395。
  67. 章伯鋒編、顧亞編(1988)。近代稗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8. 傅宗懋(1963)。清代督撫制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69. 曾業英編(2008)。蔡鍔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70. 劉偉(2003)。晚清督撫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71.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中山大學圖書館編(2007)。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72. 瞿同祖、范忠信譯、何鵬譯、晏鋒譯(2011)。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73. 魏光奇(2010)。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北京:商務印書館。
  74. 魏秀梅(1985)。陶澍在江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5. 關曉紅(2006)。清季督撫文案與文案處考略。近代史研究,2006(3),140-150。
  76. 關曉紅(2006)。晚清督撫衙門房科結構管窺。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55-62+162。
  77. 關曉紅(2006)。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職分科治事。歷史研究,2006(5),88-1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