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糧臺紛爭與咸同戰時財政:以江南與江北糧臺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Conflict between Two "Liangtai" and Wartime Finances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s Xianfeng and Tongzhi: The "Liangtais" of Jiangnan and Jiangbei

作者

劉增合(Zeng-He Liu)

关键词

戰時財政 ; 江北糧臺 ; 江南糧臺 ; 喬松年 ; 江清驥 ; wartime finance ; Jiangbei Liangtai ; Jiangnan Liangtai ; Qiao Songnian ; Jiang Qingji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89期(2015 / 09 / 01)

页次

43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太平軍佔據南京後,清廷各路大軍競相南下,需餉規模空前膨脹,戶部掌握的各省春秋撥冊卻全部歸零,舊式酌撥制度難以有效運行,無奈之下,咸豐帝諭令各統兵大臣逕自與相關省分諮商解決軍餉供應。自此以後,支發各作戰部隊軍餉的糧臺遂邁入自我經營時代。因所處地域、所屬統兵大員以及戰局轉換的差別,各作戰地區糧臺的境遇也不盡相同,甚至呈現天壤之別。糧臺運作問題是觀測清代晚期戰時財政的重要視角。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江南與江北糧臺屬於咸、同戰時比較重要的軍費籌措與支放機構。隨著戰局變換與制度轉型,兩臺在供餉關係、餉源爭奪、解款糾葛等方面屢屢對峙,經辦大臣之間的關係也迭生緊張。其為難之處,不但承受軍餉匱乏煎熬,而且還面臨大營統帥干預放餉的壓力;創辦目的在兼顧兩臺軍需的籌餉總局,本來運作有效,卻因統兵者強力干預以及經辦官員的違紀行為,只能短命存世。糧臺經辦大臣的職權大小是戰時財政運的重要根據,江南、江北糧臺之間衍生的紛亂與對峙,反射出清廷在糧臺職官授權方面,並不能適應戰時就地籌餉形勢的需要,更顯示出清廷咸、同戰時財政制度缺乏隨時應變的弱點所在。

英文摘要

After Taiping troops occupied Nanjing, various imperial armies marched southwards, requiring unprecedented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old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transferred military payments according particular needs was hardly efficient. Emperor Xianfeng ordered the commander of each army to negotiate for supplies of money through provincial "liangtai", which then entered a period of self-management. During the war to suppress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e two "liangtai" of Jiangnan and Jiangbei were important bureaus for military fundraising and payments. However, they often completed and conflicted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resources to be taxed, the soldiers to be paid, the money to be transferred, and so forth. The General Bureau of Military Fundraising was established to coordinate the two "liangtai". Although working efficiently at the beginning, it soon disappeared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military commanders and the corruption of officials. The conflicts and rivalry between the Jiangnan "liangtai" and Jiangbei "liangtai" reflected the inability of imperial cour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wartime military fundraising in authorizing and appointing the "liangtai" officials. That was the fatal flaw of the wartim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imperial cou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7)。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 《張集馨(椒雲)存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特藏檔案,檔號甲193-1。
  3. 《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03-4231-024。
  4. 《(江寧將軍都興阿)髮亂陣中奏稿》,冊6,刻本時間不詳,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
  5. 《吳煦檔案》,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檔號吳96-14
  6. 《(江寧將軍都興阿)髮亂陣中奏稿》,冊4,刻本時間不詳,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
  7. 《(江寧將軍都興阿)髮亂陣中奏稿》,冊2,刻本時間不詳,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
  8. 《吳煦檔案》,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檔號吳96-30~吳96-34
  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0.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1. (1987)。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2. 《吳煦檔案》,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檔號吳97-221~吳97-224。
  1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4. 《吳煦檔案》,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檔號吳97-96
  15.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咸同朝函劄匯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特藏檔案,檔號乙B28。
  17. 〔清〕袁甲三,《端敏公集》,清宣統辛亥年(1911)清芬閣編刊。
  18. 《(江寧將軍都興阿)髮亂陣中奏稿》,冊1,刻本時間不詳,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
  19. 清丁壽昌(1971)。睦州存藁。臺北:文海出版社。
  20. 清小橫香室主人編(1994)。清朝野史大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21. 清尹耕雲(1968)。心白日齋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2. 清毛承霖編(1971)。毛尚書(鴻賓)奏稿(二)。臺北:文海出版社。
  23. 清王先謙編(1968)。郭侍郎(嵩燾)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
  24. 清左宗棠、劉泱泱點校、岑生平點校(2009)。左宗棠全集。長沙:嶽麓書社。
  25. 清吳雲(1968)。兩罍軒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
  26. 清宋晉(1972)。水流雲在館奏議.詩鈔。臺北:文海出版社。
  27. 清李桓(1969)。寶韋齋類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28. 清李瀚章輯(1974)。曾文正公(國藩)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9. 清胡林翼、胡漸逵校點、胡遂校點、鄧立勛校點(2008)。胡林翼集。長沙:嶽麓書社。
  30. 清張集馨(2008)。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
  31. 清喬聯寶編(1971)。喬勤恪公(松年)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32. 清馮子材、「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12)。馮子材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編、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編(2007)。晚清國家與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0)。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35.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1962)。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北京:中華書局。
  36.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1983)。吳煦檔案選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7. 王其坤(1991)。中國軍事經濟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38. 史志宏、徐毅(2008)。晚清財政:1851-1894。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9. 史景遷、朱慶葆譯(2003)。太平天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0. 任國維編(2011)。祁寯藻集。太原:三晉出版社。
  41. 朱東安(1994)。曾國藩幕府的糧餉機構。曾國藩學刊,創刊號,1-27。
  42. 牟安世(1979)。太平天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3. 杜春和編、耿來金編(1989)。胡林翼未刊往來函稿。長沙:嶽麓書社。
  44. 周志初(2002)。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45. 周育民(2000)。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6. 紀振奇(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
  47. 徐毅(2009)。江蘇釐金制度研究:1853-1911。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48. 郜耿豪(2005)。論勇營兵制下的近代糧臺。湖南大學學報,2005(1),98-104。
  49. 郜耿豪(2004)。論經制兵制度下的傳統糧臺。軍事歷史研究,2004(4),96-106。
  50. 崔之清編、陳蘊茜編(2002)。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1. 陳崇橋(1990)。中國近代軍事後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1),46-54。
  52. 陳鋒(2013)。清代軍費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3. 曾國藩(2011)。曾國藩全集。長沙:嶽麓書社。
  54. 童超編(1997)。中國軍事制度史.後勤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55. 劉增合(2014)。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的軍費籌濟。歷史研究,2014(2),55-72+189。
  56. 鄧紹輝(1997)。晚清賦稅結構的演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7(4),104-112。
  57. 龍盛運(2011)。向榮時期江南大營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8. 蘇州博物館編、江蘇師院歷史系編、南京大學歷史系編(1981)。何桂清等書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9. 鐘叔河匯編點校(1997)。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海南出版社。
  60. 顧廷龍編|戴逸編(2008)。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61. 顧廷龍編|戴逸編(2008)。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62. 顧廷龍編|戴逸編(2008)。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劉增合(2016)。行走在制度內外─曾國藩東征軍費的籌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7(4),78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