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一枝獨秀?—道光朝以後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的當差與經濟狀況

并列篇名

Unusual Distinction: A Study on Official Career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Wanggiya Family since the Daoguang Reign

作者

黃麗君(Li-Chun Huang)

关键词

內務府 ; 上三旗包衣 ; 完顏氏 ; 當差 ;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 Upper-Three-Banner Booi ; Wanggiya family ; official careers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90期(2015 / 12 / 01)

页次

1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以內務府完顏氏為個案,探討道光朝以後上三旗包衣旗人當差入仕的制度途徑與經濟發展之關係。自清初以來完顏氏即以高度的文化素養著稱,但究其脈絡,家族榮顯實則集中在特定房支之下,呈現「一枝獨秀」的情況。上三旗包衣既屬皇帝的家人,照理而言每位族人均有為皇帝當差服務的義務。但實際上,個人能力、挑差性質與父兄遺留的政治資源等因素,均交互影響包衣個人的發展際遇。就完顏氏家族的例子來看,上三旗包衣在晚清時仍普遍在內務府內當差,而且越晚出生的族人,挑到差事的難度就越高,進而直接影響其經濟基礎、婚姻機會以及家戶組織的規模。但麟慶的直系子孫則因父兄突出的政治表現,累積豐厚的家貲,得以透過挑差、考試、捐納、恩廕等不同制度,多途並進,尋求更多入仕進身的機會,也不會被局困在內廷體制之中。表面上看來,擁有經濟能力、政治資源的內務府包衣,仕途管道雖較清初包衣寬廣多元。然而,晚清「人浮於缺」是不分內廷、外朝的普遍現象,能否佔到實缺,則成為限制晚清內務府包衣仕途發展的關鍵因素。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fficial careers of the Upper-Three-Banner Booi and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s, by focusing on the Wanggiya family since the Daoguang reign. The Wanggiya family was renowned for its high level of literacy, yet the glory of the family was concentrated in a single lineage. Theoretically, each member had the duty to run errands for the emperors, but different factors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a Booi’s career, including personal capacities, types of errands, and family legacies. Although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Booi in the late Qing could find it difficult to secure an errand post, the lineal descendants of Lingqing managed to ente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and other government sectors through different pathways, like errand posts, examination, donation, and inheritance, thanks to the rich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left by their elder male members. Although these particular Booi enjoyed a wider range of career pathways than the early Qing Booi, the overstaffed late Qing court could only offer limited opportunities. Hence, securing a substantial position became a key issue for these Booi to develop their official care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國棟(2012)。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活躍於「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故宮學術季刊,30(1),87-134。
    連結:
  2. 陳國棟(2012)。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活躍於「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故宮學術季刊,30(1),87-134。
    連結:
  3. 劉世珣(2012)。近十五年(1996-2010)清代旗人生計問題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原,復刊3,213-262。
    連結:
  4. 賴惠敏(2002)。鐵桿莊稼?清末內務府辛者庫人的家戶與生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8,71-128。
    連結:
  5.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與軍機檔摺件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2013 年 3 月 26 日至 2015 年 9 月 5-6 日檢索)。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清代譜牒檔案(A 字號)》,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3-1984。
  8. 〔清〕內務府編,《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二十七年冬季》,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1901。
  9. 國立故宮博物院,「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DQ/indexcg.html。(2013 年 3 月 26 日至 2015 年 9 月 5-6 日檢索)。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DQ/indexcg.html
  10. (1995)。清史論叢。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1.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清〕內務府編,《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二十四年夏季》,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1898。
  13. 〔清〕內務府編,《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二十三年秋季》,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1897。
  14. 衡永編,〈長白佛滿洲完顏氏東歸本支統系表〉,未刊本,劉小萌、馮其利提供。
  15. 〔清〕內務府編,《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二十年秋季》,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1894。
  16. 清內務府編(2007)。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乙巳秋季。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7. 清內務府編纂(2000)。欽定內務府續纂現行則例。海口:海南出版社。
  18. 清托津纂、文海出版社編輯(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9. 清完顏麟慶、汪春泉繪(2011)。鴻雪因緣圖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 清昭槤(1980)。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高宗(1987)。清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清國史館編(1985)。滿名臣傳。臺北:明文書局。
  23. 清崑岡(1976)。欽定大清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4. 清崑岡(1991)。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張集馨(1981)。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鄂爾泰編纂(1989)。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清錢泳(1979)。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繆荃孫編(1985)。續碑傳集。臺北:明文書局。
  29. 清覺羅勒德洪修(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0. 清覺羅勒德洪修(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1. 清覺羅勒德洪修(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2. 清覺羅勒德洪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覺羅勒德洪修(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4.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5. Dodgen, Randall A.(2001).Controlling the Dragon: Confucian Engineers and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6. Lee, James Z.,Campbell, Cameron D.(1997).Fate and Fortune in Rural China: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Behavior in Liaoning 1774-1873.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 Van Hecken, J. L.,Grootaers, W. A.(1959).The Half Acre Garden, Pan-Mou Yüan.Monumenta Serica,18,360-387.
  38.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大連圖書館編(2010)。大連圖書館藏清代內務府檔案。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4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明清史研究室(2009)。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4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明清史研究室編(2001)。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4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11)。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4. 王實甫、和素満文譯、徳野伊勅譯(1996)。満文西廂記:満族文化の偉大な硏究家金啟孮先生に捧げます。北九州:北九州中?書店。
  45. 王鍾翰(2004)。王鍾翰清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46. 北京圖書館編(1999)。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7. 北京圖書館編(1999)。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8. 史景遷、陳引馳譯、郭茜譯、趙穎之譯、丁旻譯(2004)。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49. 任玉雪(2003)。試析盛京內務府戶口(1644-1796)。清史研究,2003(2),16-27+61。
  50. 寺村政男(1994)。満洲旗人による近世漢語の繙訳の実態—金瓶梅と西廂記を中心に。中国語学,241,39-48。
  51. 何炳棣、徐泓譯注(2013)。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2. 佐伯富(1950)。清代における鹽業資本について(上)。東洋史研究,11(1),51-65。
  53. 佐伯富(1956)。淸代鹽政の硏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究會。
  54. 吳雪娟(2011)。清代八旗戶口檔與家譜整理研究—以璦琿滿族扎庫塔氏為例。滿語研究,2011(2),47-50。
  55. 李中清編(2000)。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6. 杜家驥、張振國(2008)。清代內務府官制的複雜姓及其特點。南開學報,2008(4),69。
  57. 沃丘仲子(1985)。近代名人小傳。臺北:明文書局。
  58. 肖宗志(2007)。候補文官群體與晚清政治。成都:巴蜀書社。
  59. 佟永功(1995)。盛京內務府戶口冊解析。清史研究,1995(2),67-70。
  60. 季永海(2007)。滿文本《金瓶梅》及其序言。民族文學研究,2007(4),65-67。
  61. 定宜庄(1999)。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2. 定宜庄(2004)。遼東旗人社會的基層組織:族與宗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集,北京:
  63. 定宜庄(2007)。滿族士大夫群體的產生與發展:以清代內務府完顏世家為例。清史論叢:商鴻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集,北京:
  64. 定宜庄、郭松義、李中清、康文林(2004)。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歷史文獻、人口統計與田野調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65. 林宏作(2009)。麟慶知交手札。桃山学院大学人間科学,37,131-148。
  66. 祁美琴(2009)。清代內務府。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67. 祁美琴(2000)。內務府高氏家族考。清史研究,2000(2),108-114。
  68. 韋慶遠(1986)。檔案論史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9. 徐宏(2002)。論清代八旗科舉世家—嵩申家族。鞍山師範學院學報,4(4),56-58。
  70. 徐泓(1972)。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71. 曼素恩、定宜庄譯、顏宜葳譯(2005)。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2. 國家圖書館分館編、劉家平編、蘇曉君編(2003)。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
  73. 張杰(2003)。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4. 張榮生(2001)。古代淮南鹽區的鹽官制度。鹽業史研究,2001(3),10-17。
  75. 張德昌(1970)。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76. 清水盛光、宋念慈譯(1956)。中國族產制度考。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77. 清華大學圖書館編、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編(2008)。清代縉紳錄集成。鄭州:大象出版社。
  78. 陳文石(1991)。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學生書局。
  79. 馮其利(2003)。京郊清墓探尋。北京檔案史料,2003(4),317-322。
  80. 黃麗君(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81. 賈珺(2000)。麟慶時期(1843-1846)半畝園布局再探。中國園林,2000(6),68-71。
  82. 趙志強編(2011)。滿學論叢‧第一輯。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83. 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4. 劉小萌(1998)。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85. 劉小萌(2013)。滿人家中的漢人—以完顏麟慶家為例。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臺北:
  86. 劉厚生(1989)。滿文本《金瓶梅序》今譯。滿語研究,1989(2),50-57。
  87. 劉艷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瀋陽,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88. 閻崇年(1996)。滿學研究第三輯。北京:民族出版社。
  89. 關文斌、張榮明譯(1999)。黎明初曙:近代天津鹽商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90. 顧廷龍編(1992)。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