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并列篇名

Joseon Confucians’ "Chinese Identity": A New Interpretation

作者

姜智恩(Kang Jieun)

关键词

中華認同 ; 朝鮮儒學 ; 天下思想 ; 民族主義 ; 國家主義 ; Chinese identity ; Joseon Confucianism ; Tianxia thought ; nationalism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96期(2017 / 06 / 01)

页次

31 - 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初,韓國處於動盪危亡之際,知識界竭力打造社會內部的國族認同,朝鮮儒者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遭到嚴厲的批判,被視為國亡民衰的成因之一。本文認為這種評價及其背景,頗有重探之必要。對朝鮮儒者而言,家國興亡和天下盛衰實有密切之關聯,絕非截然二分,明亡之後,更以承繼中華、守衛道統自許。朝鮮歷代之「中華認同」亦非建立於否定「國族認同」的基礎,而是出於「文化箕子」與「血緣檀君」之結合,直至殖民時期,在西方民族主義與日本國家主義等思潮的刺激之下,過去「天下國家」的想像始為改觀。

英文摘要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hen the nation’s existence was in peril, Korean intellectuals worked to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Joseon Confucian scholars came under special attack for regarding Chinese identity as an honor. Intellectuals charged that Joseon Confucian scholars possessed only a weak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Critics claimed that their inappropriate Chinese identification weakened national coherence and brought about the fall of the nation. However, through my analysis of Joseon Confucians’ statements about 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e, I have determined that Joseon Confucians’ Chinese identification was not conflict with their Korean national identity. Based on Joseon Confucians’ own ideas, Joseon was basically considered to be within the "All-under-Heaven" (Tianxia) world with China at the center, and Joseon Confucians could be proud of themselves after they internalized Chinese culture and took on the task of continuing the Daotong. I illustrate that integration with the cultural and racial examples of Jizi and Tanjun. However, ultimately Tianxia thought was replaced by the ideal of the sovereign n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nationalism by the colonial er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2)。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2. (1990)。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3. (1996)。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4. 竹越與三郎,《新日本史》,東京:民友社,1893。
  5. 淺見絅齋著,內藤耻叟講述,《靖獻遺言講義》,東京:博文館,1893。
  6. (1994)。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7. 孫文演講,《三民主義》第十版,上海:民智書局,1926。
  8. (1998)。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9. 社論,〈勸告儒林社會〉,《皇城新聞》,第3197 號,1909 年10 月12 日,第1 版。
  10. (1988)。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11. (1998)。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12. (1990)。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13. (1994)。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14. 山鹿素行著,廣瀨豊編,《山鹿素行全集:思想篇》,東京:岩波書店,1940。
  15. 尹斗緒,《箕子志》,首爾大學奎章閣所藏(奎4929)。
  16. (2003)。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17. 社論,〈今日所要於宗教家〉,《大韓每日申報》,第7 卷,第1252 號,1905 年8 月11 日,第1版。
  18. 社論,〈警告儒教同胞(續)〉,《大韓每日申報》,第2 卷,第187 號,1908 年1 月16 日,第1 版。
  19. Ho, Ping-ti(1967).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6(2),189-195.
  20. Rawski, Evelyn S.(1996).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5(4),829-850.
  21. 一然(1971)。三國遺事。臺北:東方文化。
  22. 丸山真男(2011)。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3. 山崎闇齋(1978)。山崎闇齋全集。東京:????社。
  24. 尹海東(2006)。重讀近代 1:韓國近代意識的新範例。首爾:歷史批評社。
  25. 尹鑴(1974)。白湖全書。大邱:慶北大學出版部。
  26. 甘懷真編(2007)。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7. 申采浩、丹齋申采浩先生記念事業會編(1979)。丹齋申采浩全集。首爾:螢雪出版社。
  28. 朴忠錫編、渡邊浩編(2001)。國家理念と對外認識:17-19 世紀。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
  29.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30. 佐佐充昭(2000)。檀君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形成—韓末愛國啟蒙運動期を中心に。朝鮮學報,174,61-107。
  31. 尾藤正英(2015)。日本の國家主義:「國體」思想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
  32. 李泰鎮(2002)。醫術、人口和農業技術—朝鮮儒教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型。首爾:太學社。
  33. 林春勝編、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1958)。華夷變態。東京:東洋文庫。
  34. 河宇鳳(1997)。實學派的對外認識。國史館論叢,76,253-275。
  35. 金富軾(1971)。三國史記。臺北:東方文化。
  36. 姜在彥(1996)。朝鮮の儒教と近代。東京:明石書店。
  37. 姜智恩(2017)。朝鮮儒學史の再定位—十七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38. 原念齋、源了圓譯注、前田勉譯注(2006)。先哲叢談。東京:平凡社。
  39. 孫衛國(2008)。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歷史之塑造與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9-32。
  40. 桑野榮治(1990)。李朝初期の祀典を通してみた檀君祭祀。朝鮮學報,135,57-101。
  41. 荒野泰典(1999)。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42.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81)。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43. 梁啟超(2003)。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44. 淺見絅齋、西順藏校注(1980)。山崎闇齋學派。東京:岩波書店。
  45. 許太榕(2006)。17 世紀中後半中華回復意識的展開和歷史認識的變化。韓國史研究,134,75-109。
  46. 許太榕(2009)。朝鮮後期中華論與歷史認識。首爾:ACANET。
  47. 劉奉學(1988)。18、19 世紀大明義理論與大清意識的推移。韓神論文集,5,249-273。
  48. 鄭玉子(1981)。朝鮮後期朝鮮中華思想研究。首爾:一志社。
  49. 鄭在薰(2004)。朝鮮後期史書顯現的中華主義與民族主義。韓國實學研究,8,299-323。
  50. 橋川文三(2015)。ナショナリズム:その神話と論理。東京:???學藝文庫。
  51. 羅友枝、周衛平譯(2009)。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2. 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至哲(2021)。「我朝同於趙宋」-十八世紀朝鮮儒者對宋代中華秩序的詮釋。成大歷史學報,61,13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