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Sino-Americ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meteorology in East Asia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post-war perio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in December 1941, the US government sent a mission to Chongqing to seek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n April 1943, China's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US Navy, and the U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decided to establish the 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SACO). A meteorological team was formed in SACO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up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raining technical staff. While carrying out their work, however, SACO members on both sides held opposing opinions concerning Asian climate trends, which led to different views on the selection of locations to build weather stations. Even so, 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ried to comply with American officers, and various types of weather stations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were founded. In addition, the Bureau mobilized agen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collect meteorological data. Other agencie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ere also asked to provide weather information they gathered. In doing so, a network of meteorological intelligence soon began to take shape. With this information, SACO analyzed large amounts of data and drew weather maps, providing weather forecasts to the US military. As the weather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SACO proved to be satisfactory, from September 1944 onwards, the US military relied more and more heavily on it. Whenever attacks were planned by the US military, SACO's weather information was always taken as important reference. In exchange for China'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US continued supplying China with meteorologica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fter the war, which mad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
参考文献
|
-
吳淑鳳(2012)。軍統局對美國戰略局的認識與合作開展。國史館館刊,33,147-174。
連結:
-
范育誠(2015)。抗戰時期的秘密通訊系統:以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為中心。政大史粹,28,69-103。
連結:
-
范育誠(2017)。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與戰後美國海軍援華—以撥贈剩餘船艦為中心的探討。政大史粹,32,109-139。
連結:
-
陳進金(2012)。戴笠與忠義救國軍。國史館館刊,33,89-118。
連結:
-
《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軍委會有關空軍問題的各項文電」,檔號七八七-16885。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建撤案(一)」,檔號 148-010200-0019。
-
《中央研究院檔案》「業務雜件(內有戴笠為請派氣象專家參加中美氣象情報網建設、英科學家李約瑟來信、擴充物理所儀器工廠計劃書、植物學研究所研究計劃綱要等)」,檔號三九三-149。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檔案》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結束協定(附美方建議)」,檔號 046-030100-0007。
-
《個人資料》 「鄭子政」,檔號 1280040110001A。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成立協定案(一)」,檔號 148-010200-0012。
-
《中央研究院檔案》 「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務日志、大事記」,檔號三九三-2757。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圖表案」,檔號 148-010200-0025。
-
《蔣中正總統文物》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二年十月」,檔號 002-060100-00181-022。
-
《中央日報》(臺北),1964、1970、1972。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檔案》 「接收全國各地測候所站」,檔號 046-020100-0152。
-
《軍事委員會侍從室檔案》 「程浚」,檔號 129-030000-0108。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建撤案(六)」,檔號 148-010200-0024。
-
《中央日報》(臺北),1964、1970、1972。
-
《中央研究院檔案》「朱家驊、竺可楨、呂炯等關於聘請趙九章為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及該所聘德國氣象學家、教育部召開學術會議、購置氣象器材給趙九章的信函」,檔號三九三-2879。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建撤案(三)」,檔號 148-010200-0021。
-
《中央日報》(臺北),1964、1970、1972。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建撤案(二)」,檔號 148-010200-0020。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建撤案(五)」,檔號 148-010200-0023。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檔案》 「調整氣象機構(二)」,檔號 046-020100-0175。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成立協定案(二)」,檔號 148-010200-0013。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檔案》 「氣象業務聯繫會」,檔號 046-040300-0075。
-
《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航委會呈報中美空軍在豫鄂湘及南海等地戰況(航委會報軍令部中美空軍每次出擊狀況經過圖)」,檔號七八七-16917。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有關資料案(三)」,檔號 148-010200-0016。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工作案(二)」,檔號 148-010200-0010。
-
《聯合報》(臺北),1972。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中美合作所有關資料案(一)」,檔號 148-010200-0014。
-
《軍事委員會侍從室檔案》 「黃廈千」,檔號 129-040000-4430。
-
“Irwin F. Beyerly,”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https://www.history.navy.mil/content/history/nhhc/research/library/research-guides/modern-biographical-files-ndl/modern-bios-b/beyerly-irwin-forest.html (accessed August 18, 2021).
-
Mackeown, P. Kevin(2012).Early China Coast Meteorology: The Role of Hong Kong.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Miles, Milton E.(1967).A Different Kind of War.Garden City, N.Y.:Doubleday & Company Inc..
-
“Milton E. Miles,”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library/research-guides/modern-biographical-files-ndl/modern-bios-m/miles-miltone.html(accessed October 18, 2020).
-
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https://saconavy.net/saco-men/ (accessed May 21, 2020).
-
Stratton, Roy Olin(1950).SACO: The Rice Paddy Navy.Pleasantville, N.Y.:C.S. Palmer Pub. Co..
-
Yu, Maochun(2006).The Dragon's War: Allied Operations and the Fate of China, 1937-1947.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
-
Yu, Maochun(1997).OSS in China: Prelude to Cold Wa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Yu, Shen.(1995).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Zhu, Marlon.(2012).Binghamton University.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1989).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編委會(編)(1995).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北京:氣象出版社.
-
日中關係史年表編集委員會(編)(2006).近代日中關係史年表.東京:岩波書店.
-
王時鼎(1989)。記述我所認識的空軍氣象前輩及其他。氣象預報與分析,121,21-30。
-
危春紅(2017)。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何蜀(2002)。中美合作所的本來面目。炎黃春秋,2002(10),56-60。
-
吳淑鳳(編)(2011).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成立.臺北:國史館.
-
吳淑鳳(編),張世瑛(編),蕭李居(編)(2013).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臺北:國史館.
-
吳燕(2013).科學、利益與歐洲擴張—近代歐洲科學地域擴張背景下的徐家匯觀象臺(1873-195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呂芳上(編)(2015)。戰時政治與外交,臺北:
-
杜穎(2017)。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沈醉(2015).軍統內幕—一個軍統特務的懺悔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
周川(編)(2018).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增訂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季麗萍(2016).中美合作所」與其性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
林楠森,〈特寫:二戰「中美合作所」美軍到臺參加國慶〉,BBC News 中文,2011 年 10 月 7日 ,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10/111007_taiwan_us_celebration (2020 年 7 月 18 日檢索)。
-
洪小夏(2007)。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合作所論析。抗日戰爭研究,2007(3),59-87。
-
孫定宇(2014)。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耿法(2002)。中美合作所的歷史真相。雜文選刊,2002(11),41。
-
馬振犢(2008).國民黨特務活動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2011).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
國防部情報局(編)(1976).戴雨農先生年譜.臺北:國防部情報局.
-
張敏(2017)。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張惠然(2017)。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許玉花(2017)。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陳學溶(2012).中國近現代氣象學界若干史蹟.北京:氣象出版社.
-
陳學溶(2012)。我所知道的黃廈千博士。中國科技史雜誌,33(3),366-370。
-
費雲文(1979).戴雨農先生傳.臺北:國防部情報局.
-
溫民焄(2014)。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齊錫生(2012).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
-
劉曉(2017)。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鄭文翰(編)(1992).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鄧又平(1988)。簡析「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美國研究,2(3),26-39。
-
魏大銘,黃惟峰(2015).魏大銘自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羅嘉(2016)。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