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金代北族之漢學

并列篇名

Sinology of the Northern Clansman in the Chin Dynasty

DOI

10.29991/JHS.201012.0003

作者

王明蓀(Min-Sun Wang)

关键词

金代 ; 北族 ; 漢學 ; Chin Dynasty ; northern clansman ; sinology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0 / 12 / 31)

页次

61 - 1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女真族原有其農業文明的基礎,接受漢文化較爲普遍,金代兼有遼及北宋之地,接觸漢文化的社會面較廣,故金代北方民族在漢學上也較爲易見。在人數上由初、中、晚期加倍遞增,以女真人居多,契丹人其次,全部北族的漢學者共243人,女真人有213人,所佔比重可知。在漢學專長方面,以文學居首,其次爲史學、經學,在作品方面亦是如此。較爲突出的是中期的世宗皇子完顏允恭、允成兄弟,及晚期宗室完顏禱,在經、史、文學、藝術都有傑出的表現,是通才型的漢學者。由於金代推廣漢學的學習,在教育、科舉上都有頗爲普遍的漢學內容,故而推知實際有漢學研習的人數應遠超過所知姓名的人數。

英文摘要

The Jurchen inhabiting the area of modem Manchuria in China's northeast adopted some Chinese traditions like agriculture and fixed settlements, and established the Chin Dynasty in early twelfth century. Conquest the Liao and the Song dynasties enabled the Chin to assume total control of northern China. They soon adopted many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including literature styles. Writers among the Jurchen aristocracy were Wan-Yen Yun Kung (完顏允恭) and his brother Yun Chen (允成). Wen-Yen Shou (完顏(王壽)), who was eminent in Studies of comfucian classics (經學) histori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was a versatile person of the late Chin time. Education an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did much to promote the overall study of sinology. The total number of Sinology scholars in the northern nationality was 243, among them 213 Jurchens. Number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y who contacted and understood the sinological study should exceed the number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and to some degree government clerks needed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 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4. 楊維禎,(抹撚氏注道德經序),《全元文》,第41冊。
  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2. (2001)。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2.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3.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2.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3.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6. (1990)。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3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9. 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2. 劉因,《靜修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本),卷4,頁27,卷5,頁31,卷13,頁62。
  43. 《遼史》,卷73,(宗室傳),頁1211。
  4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9. (1989)。金碑匯釋。吉林文史出版社。
  5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2.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3.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5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2.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3. 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書局。
  6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8.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6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1.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2.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3.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4.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5.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6.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7.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8. 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
  7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80.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81. 元好問。中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2. 元好問。中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3. 元好問。中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4. 王寂(2004)。鴨江行部志。北京:中華書局。
  85. 王寂(1967)。拙軒集。臺北:成文出版社。
  86. 王德忠(1991)。金朝宗室與漢文化。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87. 王鶚。汝南遺事。臺北:新興書局。
  88. 王鶚。汝南遺事。臺北:新興書局。
  89. 王鶚。汝南遺事。臺北:新興書局。
  90. 王鶚。汝南遺事。臺北:新興書局。
  91. 李成。女真文學簡論。遼金史論集,鄭州:
  92. 李澍田(1990)。金史輯佚。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93. 金啟琮(1984)。論金代的女真文學。內蒙古大學學報,1984(4)
  94. 姚從吾(1981)。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書局。
  95. 姚從吾(1968)。東北史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96. 洪皓(1968)。松漠紀聞。臺北:廣丈書局。
  97. 倪燦(1966)。補遼金元藝文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8. 唐圭璋(1979)。全金元詞。臺北:洪氏出版社。
  99. 唐圭璋(1979)。全金元詞。臺北:洪氏出版社。
  100. 夏文彥(1985)。圖繪寶鑑。北京:中華書局。
  101. 徐夢莘(1979)。三朝北盟會編。臺北:大化書局。
  102.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2003)。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03.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2003)。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04.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05.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06.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07.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08.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09.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10. 張金吾輯(1967)。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
  111. 張博泉。女真文人與金代文化。遼金史論集,鄭州:
  112. 張棣(1990)。金圖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13. 陳衍(1971)。金詩紀事。臺北:鼎文書局。
  114. 陳述(1960)。金史拾補五種。北京:科學出版社。
  115. 陶宗儀(1984)。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
  116. 陶晉生(1981)。女真史論。臺北:食貨出版社。
  117. 舒焚(1986)。金初女真族知識份子群。北方文物,1986(1),53-59。
  118. 黃鳳歧。金代契丹族文人探微。遼金史論集,鄭州:
  119. 董克昌。上京的金廷知識份子。遼金史論集,鄭州:
  120.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1.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2.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3.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4.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5.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6. 劉祁(1997)。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127. 蕭啟慶(1994)。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28. 閻鳳梧主編(2002)。全遼金文。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
  129. 閻鳳梧主編(2002)。全遼金文。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
  130. 閻鳳梧主編、康金聲主編(2001)。全遼金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31. 閻鳳梧主編、康金聲主編(2001)。全遼金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32. 閻鳳梧主編、康金聲主編(2001)。全遼金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33. 薛瑞兆(2004)。金代科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王明蓀(2011)。元代契丹女真人的漢學。史學彙刊,28,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