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置西州後的高昌舊民

并列篇名

The Gaochang Old Peopl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Built Xizhou

DOI

10.29991/JHS.201106.0003

作者

馮典章(Tien-Chang Feng)

关键词

唐 ; 高昌 ; 吐魯番 ; 西州 ; Tang ; Gaochang ; Turfan ; Xizhou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1 / 06 / 01)

页次

51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州原稱高昌,雖然國土狹小,但因地處絲路樞紐,所以自漢代以後就被視爲是「西域之門戶」。太宗於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年)平高昌、建置西州後,成爲唐廷用以控扼西域的根據地。高昌王國滅亡之後,當地人民自然被唐帝國所吸納,成爲《文館詞林》中提及的「高昌舊民」。這些高昌舊民主要來自於河西地區,但對於原鄉的記憶深厚,從吐魯番出土文書、墓誌的陳述中探知,這些人以原鄉記憶凝聚人群的歷史心性,以及追溯共同的起源,將自身視爲原鄉人士而不願意落籍高昌。本文針對這些高昌舊民,討論唐廷如何招撫,分析事件成因,使之加入唐廷政權,以及重新詮釋認同的變遷。

英文摘要

Xizhou (西州), formerly known as Gaochang located in the pivot of Silk Road (高昌), had a narrow and small territory. It had been deemed ”the gateway to the West Region” since the Han dynasty. In 640 A.D. Emperor Taizong conquered Gaochang and established an outpost in Xizhou to control the West Region. After Gaochang Kingdom came to an end, the local people had been incorporated by Tang Empire, and they became the ”Gaochang old people” as referred in Wenguancilin (文館詞林). These people mainly came from Hexi (河西) region had strong feeling for their native land. Based on documents and tomb epitaphs that was excavated in Turfan, we find out that historical mind-nature of Gaochang people, became ”memory's homeland”, one dominated by nostalgia and desire for return, thus they were reluctant to register in Gaocha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 pacification in Gaochang and makes new interpretation on self-identifi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魏書》,卷101,〈高昌傳〉,頁2244。
  2. 宋王欽若(2003)。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3. 宋王欽若(2003)。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4. 宋王溥(2006)。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宋王溥(2006)。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宋司馬光(2005)。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7. 宋宋綬、宋宋敏求(1972)。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
  8. 宋歐陽修(200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 宋歐陽修(200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歐陽修(200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歐陽修(200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歐陽修(200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3.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6.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7.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0. 唐令狐德棻(2003)。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21. 唐吳兢(2003)。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
  22. 唐岑參、陳鐵民校注、侯忠義校注(1985)。岑參集校注。台北:漢京出版社。
  23. 唐李延壽(2003)。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24. 唐李林甫(2005)。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25. 唐杜佑(2003)。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26. 唐杜佑(2003)。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27.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2007)。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28. 唐房玄齡(2010)。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29. 唐長孫無忌(1986)。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30. 唐許敬宗、羅國威整理(2001)。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1. 唐慧立、唐彥悰(2006)。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
  32. 唐魏徵(2002)。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33. 唐魏徵(2002)。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34. 清顧祖禹(2006)。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
  35. 仁井田陞(1964)。中国法制史研究:法と慣習‧法と道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36. 毛漢光(1966)。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37. 王永興(1994)。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王明珂(2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
  39. 白須淨真(2010)。吐魯番的古代社會─新興平民階層的崛起與望族的沒落。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
  40. 朱雷(1982)。麴氏高昌國的“稱價錢”─麴朝稅制零拾。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4輯,17-24。
  41. 李方(1995)。唐滅高昌的意義。文史知識,1995(1),17-23。
  42. 李方(2002)。唐西州軍政官吏的本地升遷。敦煌吐魯番研究
  43. 李方(2010)。唐西州官吏編年考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4. 周紹良編、趙超編(2007)。唐代墓誌彙編‧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孟憲實(2004)。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濟南:齊魯書社。
  46. 侯燦(1990)。高昌樓蘭研究論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47. 侯燦、吳美琳(2003)。吐魯番出土磚誌集注。成都:巴蜀書社。
  48. 姜伯勤(1994)。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
  49. 凍國棟(1993)。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0. 唐長孺(1983)。吐魯番出土文書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1. 唐長孺(2006)。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唐長孺(1982)。新出吐魯番文書發掘整理經過及文書簡介。東方學報,54,83-100。
  53. 唐長孺編(1985)。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54. 唐長孺編(1992)。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北京:文物出版社。
  55. 唐長孺編(1990)。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56. 唐長孺編(1981)。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57. 唐長孺編(1983)。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五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58. 唐長孺編(1983)。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59. 唐長孺編(1986)。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七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60. 孫國棟(1978)。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
  61. 張國剛(1994)。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62. 張廣達(2008)。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3. 清仁宗(2001)。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4. 清仁宗(2001)。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5. 陳國燦(1982)。跋《武周張懷寂墓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輯,20。
  66. 章羣(1990)。唐代蕃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67. 馮典章(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
  68. 榮新江(2001)。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
  69. 榮新江編、李肖編、孟憲實編(2008)。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北京:中華書局。
  70. 鄭炳林(1989)。敦煌地理文書匯集校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71. 盧向前(2001)。唐代西州土地關係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2. 盧建榮(2006)。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73. 賴瑞和(2008)。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
  74. 謝重光(1989)。麴氏高昌賦役制度考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1),80-88。
  75. 韓森(2005)。絲綢之路貿易對吐魯番地方社會的影響:公元500~800年。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北京:
  76. 嚴耀中(1992)。麴氏高昌王國寺院研究。文史,34,129-133。
  77. 嶋崎昌(1983)。隋唐時代の東トゥルキスタン研究─高昌国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