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金朝「郎君」新探

并列篇名

New Research of LangJun in Chin Dynasty

DOI

10.29991/JHS.201106.0004

作者

趙永春(Yong-Chun Zhao);李玉君(Yu-Jun Li)

关键词

金朝 ; 郎君 ; 宗室 ; 貴族青年男子 ; 官吏 ; Chin Dynasty ; LangJun ; Royals ; Noble young men ; Low-grade officials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1 / 06 / 01)

页次

77 - 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界多認爲金朝「郎君」是對金代的「宗室」、「皇族」、「金朝完顏氏男性皇族」的稱呼。其實不然,在金朝被稱爲「郎君」者並非全部是「宗室」,也包括不少非宗室貴族人員。實際上,金朝「郎君」的含義主要有兩個,一是人們對一些宗室及非宗室等貴族青年男子的稱呼;二是指在尚書省等任職的從事護衛、稽查案牘、管理紙筆以及聽從尚書省隨時差遣之事的官吏之称。

英文摘要

In the academic circle most scholars regard the ”LangJun” (郎君) in Chin Dynasty as a term to address the member of a royal family or the rank for male nobility title with the surname of ”Wanyan” (完顏). This is incorrect. In Chin Dynasty, some people who were not royals could also be addressed as ”LangJun”. Actually, in Chin Dynasty there were mainly two kinds of meaning for ”LangJun” in Chin. One is the address for those noble young men whether they were from royal families or not; the other is for those officials in ”Shangshu Sheng” (尚書省) or royal palaces who served as guards, documents inquisitors, in charge of stationery, or who served on a regular basi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5)。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 (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 (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 《宋史》,卷366,〈吳玠傳〉,頁11409
  5. (1989)。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6. (1983)。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7. (1990)。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
  8. (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9. 《宋史》,卷66,〈五行志〉,頁1449。
  10. 《齊東野語卷》15
  1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大金國志》,卷10,〈熙宗孝成皇帝二〉,頁148
  13.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4.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5.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6.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8.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9.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0.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1.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2.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3.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4.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5.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6.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7.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8.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29.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0.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1.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2.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3.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4.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35. 宋宇文懋昭、崔文印點校(1986)。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6. 宋宇文懋昭、崔文印點校(1986)。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7. 宋宇文懋昭、崔文印點校(1986)。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8. 宋宇文懋昭、崔文印點校(1986)。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9. 宋宇文懋昭、崔文印點校(1986)。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40. 宋宇文懋昭、崔文印點校(1986)。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41.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8.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1.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宋徐夢莘(2008)。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金佚名編、金少英校補、李慶善整理(2001)。大金吊伐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
  70. 清李有棠、崔文印整理(1980)。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71. 清阿桂、孫文良點校、陸玉華點校(1988)。滿洲源流考。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72. 清阿桂、孫文良點校、陸玉華點校(1988)。滿洲源流考。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73. 清趙翼、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1990)。陔余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74. 三上次男、金啟孮譯(1984)。金代女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5. 王世華(1996)。完顏希尹家族墓地略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吉林省舒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76. 王明清輯(1961)。揮麈後錄。上海:中華書局。
  77.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78.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79.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80.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81.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82.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83. 李心傳(195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84. 李錫厚(1995)。金朝的「郎君」與「近侍」。社會科學輯刊,1995(5)
  85. 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義。北京:中華書局。
  86. 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義。北京:中華書局。
  87. 張作耀(2000)。中國歷史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88. 陳述(2000)。契丹舍利橫帳考釋。燕京學報,新八期
  89. 景愛(2008)。歷史上的金兀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0. 趙永春編注(1995)。奉使遼金行程錄。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91. 劉鳳翥、王雲龍(2004)。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誌銘」之研究。燕京學報,新第17期
  92. 遼寧省博物館編(2000)。遼寧省博物館藏碑誌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
  93. 羅大經(1983)。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
  94. 羅大經(1983)。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昭揚(2013)。金代宮中承應人的選任制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1-46。
  2. 陳昭揚(2014)。金代的官員遷轉路徑─以格法為中心的觀察。成大歷史學報,47,243-290。
  3. 陳昭揚(2019)。宋人紀錄中的金太祖諸子-以「集體描述」為中心的觀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