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科舉與時文─論清代科舉評點的社會意義

并列篇名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Examination Essays: Social Meanings Resulting from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g Dynasty

DOI

10.29991/JHS.201112.0005

作者

林俞佑(Yu-Yu Lin)

关键词

科舉制度 ; 《清代硃卷集成》 ; 文化詮釋 ; 規範化 ; 解構觀點 ;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 Zhujuan Collection of Qing Dynasty ; Social Culture ; Examination Essays ; Imperial Collection of Four Books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1 / 12 / 31)

页次

155 - 1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科舉制度創始於隋朝,唐朝漸趨完備。傳統的科舉考試作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直接影響著庶民的社會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科舉制度」體現著士子們「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夢想,「應舉」則是實現這夢想的唯一途徑。二者交互作用,在中國社會生活文化等諸多領域裡,衍生出獨特的文化現象。由於受到當代文化理論思潮的影響,學界開始意識「科舉評點」背後所帶來的文化意義,部份專業學者的關注焦點多是採取單一的文化詮釋路徑,考察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有鑑於此,本文嘗試以傅柯的「規範化」(normalization)觀念及德希達的「解構」(deconstruction)觀點,探討科舉評點話語的結構模式下,是否標示著文本與知識/權力之間存在著必然相互連結的關係。本論文的主要論述包括:一、科舉制度與評點所帶來的文化意涵;二、科舉時文的文本集結,象徵著單一論述的知識結構;三、國家文化如何建構與科舉、學術與權力之中,走向共存的場域。

英文摘要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riginated in Sui Dynasty and reached maturity in Tang Dynasty. Traditionall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erved as a main measure for selection of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d civilians' social & political life as well as their culture and education. By passing such examination the Chinese literate can fulfill their dream of gaining nationwide fame and wealth. In other words, taking this examination was the only way for the Chinese literate to realize the dream at that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dream has given rise to distinguished cultural phenomena in diverse aspects. Owing to the influx of modern cultural theory, cultural implications behind such system are recognized in academia. On a basis of documentation from Zhujuan Collection of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ltural essence and reexamines the meanings in terms of 'examination essays/views resulting from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 (1995)。欽定科場條例‧鄉會試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清方苞編。欽定本朝四書文
  9. 清方苞、劉季高校點(1983)。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Benjamin A. Elamn、潘瑋琳譯(2010)。經學‧科舉‧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
  12. Elamn, Benjamin A.、趙剛譯(1997)。從理學到樸學 ─ 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3. 李新達(1995)。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14. 侯美珍(2008)。中國學術年刊
  15. 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 譯(2007)。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6. 涂經貽、鄭邦鎮譯(2009)。〈從文學觀點論八股文〉從文學觀點的進化過程探討八股文的優缺得失。中外文學,12(12)
  17. 商衍鎏(1958)。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8. 黃進興(201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
  19. 楊玉成。閱讀與規訓:南宋科舉評點與印刷文化。「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研討會
  20. 蒲彥光(2009)。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21.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新文豐出版。
  22. 劉祥光(1996)。時文稿: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2,49-68。
  23. 錢柏城編(1992)。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顧廷龍編(1992)。清代硃卷集成‧凡例。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5. 顧廷龍編(1993)。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6. 顧廷龍編(1993)。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7. 顧廷龍編(1993)。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