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才性四本論之內容擬測、思想淵源及其影響

并列篇名

Researching a lot of Questions Alout the Ability and Temperament's Unanimity or Separation, Simility or Difference

作者

羅獨修(Tu-Hsiu Lo)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3 / 06 / 30)

页次

1 - 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才性四本論為魏晉南朝清談之言家口實,但其實際內容為何,因《四本論》原文失傳,故人言言殊,莫衷一是。陳寅恪、那薇等人以為其內容係討論道德與才能之離合同異,王仲犖、唐長孺、馮友蘭等人之看法與之大同小異。唯劉大杰則以為其內容係才幹、性情之離合同異。至於其思想淵源,王仲犖、唐長孺等人均認為與曹操重才不重德之作風有密切關連。陳寅恪、唐長孺等人並認為才性四本論對東晉南朝之政治已無實際影響,只是「語言文學之材料」、「一種知識上的炫耀」。本文歸納魏晉時人有關才性解釋之資料,以探究才性四本論之最可能內容及其立說方式。有關才性四本之解釋唯劉大杰所說當得其實,但劉大杰言之太略。由才性四本論之真正內容、立說方式,進一步探究其思想淵源,魏晉才性論之思想實與曹魏重才不重德、司馬晉重德不重才全無關連,陳寅恪、唐長孺等人之說法實係附會。才性四本論之思想實原自莊子之曠達思想與東漢以來之鑑識人倫。至於其影響,則適與陳寅恪、唐長孺所言僅是「言語文學之材料」、「一種知識上的炫耀」相反,而實有大造於東晉南朝名士之風流。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collect almost all data research the fact of ability and temperament's unanimity or separation, simility or difference.There are many explains about this question. Liu Dai-Jier's idea is according the fact, but Liu's state is too simple. This article reasearch the originality, contents and influence of this agenda of discuss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0)。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2. (1980)。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3. (1980)。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4. (1980)。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5. (1997)。阮刻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6. (1995)。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
  7.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8. 侯外廬(1987)。魏晉思想之歷史背景與階級根源。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上),北京:
  9. 姚思廉(1980)。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10.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1.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2.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3.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4.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5.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6.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7.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8.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0.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1.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2.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3.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4. 范曄(1983)。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5. 唐長孺(1987)。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出版社。
  26. 唐長孺(1955)。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27.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8. 陳寅恪(1977)。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台北:
  29. 陳壽、裴松之注(1972)。三國志注。台北:世界書局。
  30.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 劉劭(1974)。人物志。台北:世界書局。
  32. 劉義慶(1972)。世說新語。台北:世界書局。
  33. 劉義慶、劉孝標注(1972)。世說新語。台北:世界書局。
  34. 魏徵(1987)。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35. 魏徵(1987)。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36. 魏徵(1987)。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37. 羅獨修(1990)。魏武三詔令問題平議。簡牘學報,13,169-220。
  38. 嚴可均輯(199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39. 嚴可均輯(199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40. 嚴可均輯(199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