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淮南地區農業發展析論

并列篇名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udy in Huainan Area during Tang Dynasty

作者

朱祖德(Tsu-Te Chu)

关键词

淮南地區 ; 農業生產 ; 水利建設 ; Huainan Area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3 / 12 / 31)

页次

57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淮南地區為唐代時期的農業精華區之一,淮南地區的糧食作物及茶、麻、葛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亦有相當的進步。淮南地區以平原和盆地為主要地形,大部分地區地勢相當平坦,並且境內大小河川甚多,使得農業灌溉十分便利,故農業經濟有相當的發展。加以淮南地區,處於南北交流的關鍵位置,使其在農業技術的發展方面,居於江淮地區之首;因此安史之亂後,包括淮南在內的江淮地區逐漸成為唐政府的賦稅淵藪。淮南地區因有良好自然環境,加以耕作技術的進步和水利灌溉設施的興修,致使農業生產有良好的發展。

英文摘要

Huainan area was one of the agriculture flourishing regions in Tang Dynasty, and its production of food and economic crops, such as tea, hemp, kudzu, etc, was quite advanced there. Terrains in Huainan area were primarily plains and basins, and most parts were fairly flat with many rivers and creeks, which facilitated irrigation and made agriculture economy develop considerably.Additio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s in Huainan area was also the top one within the whole Jianghuai region because it situated right in the crucial location amo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refore, Jianghuai region, including Huainan, gradually became the major tax source in Tang Dynasty government after Rebellion.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ed exceedingly in Huainan area because of its appropriate natural environment, advanced farm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facili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朱祖德(2012)。唐代揚州的商業貿易。史學彙刊,30,59-60。
    連結:
  2. 朱祖德(2012)。唐代揚州手工業析論。淡江史學,24,147-148。
    連結:
  3. 《唐會要》,卷28,〈祥瑞上〉,頁534
  4. (2008)。三國志注補(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疏、清熊會貞疏、清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1986)。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6. 宋王欽若編、宋楊億編(1988)。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7. 宋王欽若編、宋楊億編(1988)。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8. 宋王欽若編、宋楊億編(1988)。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9. 宋王象之(1971)。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
  10.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11.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12.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3.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5.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6.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7. 宋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8. 宋陸游(1976)。南唐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9.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0.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1.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2.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4. 南朝梁蕭子顯(1987)。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25. 後晉劉昫(1993)。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6. 後晉劉昫(1993)。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7. 後晉劉昫(1993)。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8. 後晉劉昫(1993)。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9. 後晉劉昫(1993)。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0. 後晉劉昫(1993)。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1. 唐李白、清王琦注(2012)。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32.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33.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34.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35. 唐李肇(1991)。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
  36.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92)。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7. 唐杜牧(1983)。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8. 唐封演、趙貞信校注(2005)。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9. 唐高適、劉開揚箋註(1983)。高適詩集編年箋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40. 唐陸贄(1988)。陸宣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1. 唐楊煜(1981)。膳夫經。臺北:商務印書館。
  42. 唐劉禹鍚、蔣維崧箋注(1997)。劉禹鍚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43. 唐戴孚(1992)。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
  44. 唐權德輿(1975)。權載之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45.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46.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47.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48.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49.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50.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51. 清武同舉(1969)。淮系年表全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52. 清彭定求、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清彭定求、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清彭定求、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清彭定求、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清彭定求、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清彭定求、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8. 清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清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清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1. 清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清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 劉宋范曄、晉司馬彪(1988)。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64. 劉宋范曄、晉司馬彪(1988)。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65. 王永興(1982)。唐代土貢資料繫年。北京大學學報,1982(4),62-65。
  66. 王仲犖(1987)。蜡華山館叢稿。北京:中華書局。
  67. 王益厓(1970)。中國地理。臺北:正中書局。
  68. 王曾瑜(2011)。宋金時代的淮南經濟述略。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北京:
  69. 史念海(1984)。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70. 任德庚(1994)。中國地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71. 任德庚(1994)。中國地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72. 朱祖德(1998)。唐末楊行密之據淮及其對政局的影響。淡江史學,9,59-75。
  73. 江蘇文物管理委員會(1960)。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的清理。考古,1960(10),18。
  74. 吳必虎(1996)。歷史時期蘇北平原地理系統研究。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75. 吳澤炎編纂(1993)。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6. 李天石(1991)。唐代江蘇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述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3),45。
  77. 李孝聰(2009)。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8. 周東平(1986)。唐代淮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月),23。
  79. 林立平(1984)。唐代主糧生產的輪作複種制。暨南學報(哲社版),1984(1),43-47。
  80. 倪根金(1988)。試論氣候變遷對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農業考古,1988(1),297。
  81. 翁俊雄(1997)。唐代虎、象的行蹤。唐研究,1997(3),381-391。
  82. 崔致遠、黨銀平校注(2007)。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3. 崔致遠、黨銀平校注(2007)。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4. 崔致遠、黨銀平校注(2007)。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5. 張宏庸輯注(1985)。陸羽全集。臺北:茶學文學出版社。
  86. 張澤咸。試論漢唐間的水稻生產。文史,18,55-56。
  87. 陳尚君(1997)。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8. 陳懷荃。楚在江淮地區的開發和孫叔敖開芍陂。歷史地理,9,279-281。
  89. 華林甫(1990)。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佈局初探(續)。中國農史,1990(3),28。
  90. 黃展岳(1999)。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臺北:允晨文化。
  91. 劉昭民(1992)。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商務印書館。
  92. 諸祖煜(2001)。東方明珠─唐代揚州。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93. 顏亞玉(1984)。唐中後期淮南農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4),74。
  94. 顏亞玉(1984)。唐中後期淮南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4),73。
  95. 譚其驤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朱祖德(2016)。唐代嶺南地區的經濟─兼論嶺南西道的經濟發展。史學彙刊,35,7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