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劉宋時期廣州地區的經濟發展

并列篇名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Region in the Liu's Song Dynasty

作者

朱祖德(Tsu-Te Chu)

关键词

劉宋時期 ; 廣州地區 ; 番禺 ; 珠江 ; 商業貿易 ; Liu's Song Dynasty ; Guangzhou region ; Panyu ; Pearl River ; commercial trade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5 / 12 / 31)

页次

1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廣州地區的區域經濟在劉宋時期,已較前代有進一步的發展。農業方面由於本區氣侯溫暖多雨,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加以自東漢以來耕作技術的改良和進步,使農業生產量有所增加。冶金業、紡織業、製鹽業、造船業及鑄錢業等手工業的製造技術亦有相當進步。廣州地區境內河流密佈,珠江為本區最主要的河流,其支流可以說幾乎遍佈全區,因此本區的水上交通可謂便捷;加以可從靈渠北通湘江,對外交通運輸亦相當方便。在商業貿易方面,由於航路的改變,三國時期以後南海郡的番禺已逐漸取代徐聞,成為嶺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因此遠來的商舶絡繹於途。

英文摘要

Guangzhou regional economy in Liu's Song Dynasty developed mush more than the previous dynasty. In term of agriculture, its local warm and rainy climate was suitable for growing crops, and furthermor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farming techniques sinc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and product quality of many industries, such as metallurgical, textile, salt, shipbuilding, coining industry, etc,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Many rivers spread all around Guangzhou area, and Pearl River was the main river in this region, whose tributaries almost covered the whole area. Therefore, the water traffic was convenient within the area. Additionally, the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was also very convenient because Ling Canel could connect to Xiang River in the North directly. In terms of commercial trade, Panyu in Nanhai Commandery has gradually replaced Xuwen after Three Kingdoms period due to the changed 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become the largest foreign trade port in Lingnan Region, attracting merchant ships from far away he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11)。歷代嶺南筆記八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 (1994)。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市:岳麓書社。
  3. (1991)。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4. (1991)。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5. (1991)。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6. 《隋書》,卷31,〈地理志〉,頁888。頁887~888。頁886~887
  7. (1991)。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8. 《隋書》,卷24,〈食貨志〉,頁689,頁673
  9. (1991)。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10. (1994)。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市:岳麓書社。
  11. 唐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唐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3. 唐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唐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5. 唐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6. 孔祥軍(2012)。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7. 王元林(2006)。國家祭祀與海上絲路遺跡─廣州南海神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8. 司徒尚紀(1987)。歷史時期廣東農業區的形成、分佈和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7(1),79。
  19. 司馬光、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0. 司馬光、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1. 司馬光、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2. 司馬光、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3. 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4. 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5. 任德庚(1994)。中國地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26. 向安強、張巨保(2007)。淺論廣東出土的漢晉水田模型。農業考古,2007(1),60-62。
  27. 伯希和、馮承鈞譯(2003)。交廣印度兩道考。北京:中華書局。
  28. 李孝聰(2009)。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李延壽(1992)。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30. 李延壽(1992)。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31. 李延壽(1992)。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32. 杜佑、王文錦點校(1992)。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3. 沈約(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34. 沈約(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35. 沈約(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36. 沈約(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37. 沈約(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38. 姚思廉(1983)。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39. 胡阿祥(2006)。宋書州郡志滙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0. 范曄、司馬彪(197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1. 范曄、司馬彪(197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2. 徐成(2013)。南朝政區研究五題。歷史地理,27,14。
  43. 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4. 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5. 馬植杰。三國史
  46. 高敏編(1996)。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7. 張大可(1994)。三國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48. 張澤咸。試論漢唐間的水稻生產。文史,18,56-57。
  49. 張澤咸(1995)。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0. 陳代光(1997)。中國歷史地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51. 陳壽、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52. 陳壽、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53. 陳壽、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54. 陳壽、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55. 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廖幼華(2009)。唐宋之際北部灣沿海交通發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7,5。
  58. 裴庭裕、田廷柱點校(1994)。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
  59. 劉恂、魯迅校勘(1983)。嶺表錄異。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60. 劉肅、許德楠點校(1997)。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61. 廣州省文物局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9)。廣東文物考古三十年。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62.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4)。廣東佛山市郊瀾石東漢墓發掘報告。考古,1964(9),448-457。
  63. 蕭子顯(1993)。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64. 蕭子顯(1993)。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65. 蕭子顯(1993)。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66. 蕭統編、李善注(1984)。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67. 蕭統編、李善注(1984)。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68. 韓國磐(1990)。南北朝經濟史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69. 魏收(1993)。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70. 魏收(1993)。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71. 關履權(2013)。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72. 酈道元注、楊守敬疏、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校(1986)。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73. 酈道元注、楊守敬疏、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校(1986)。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朱祖德(2017)。唐代淮南地區食鹽的生產和銷售。史學彙刊,3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