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略論契丹遼朝對漢人的政策

并列篇名

On the Polices of Liao Dynasty Towards Han People

作者

王明蓀(Ming-Sun Wang)

关键词

契丹 ; 漢族政策 ; 科舉制度 ; 移民 ; 以漢治漢 ; 法律 ; 通婚 ; Qi Dan ; Policy towards ; Han People ; Imperial Examination ; Immigrant ; Han People Ruled by Han People ; Intermarriage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5 / 12 / 31)

页次

125 - 1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契丹建立的遼朝國內主要的族群,除去契丹等北方民族外,還有農業民族的渤海及漢人,而漢人是佔最多人數的族群,在民族政策上成為主要考慮的對象。在遼朝的政權結構中是以宗室、外戚為政權核心,漢人不能參與軍國大事,在任官上以家世身份為主,又用科舉制度來選取漢人,用移民政策來使漢人往內地建設開發,用南面官來治理漢人,有以漢人治理漢人的意圖。在法律上以各從本俗為原則,以唐律為基礎來對待漢人,契丹與漢人相關涉的事件常有輕重不均的情形,遼朝曾經有意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但似乎未能找出解決之道,在徵斂調發上的急刻,往往造成漢人難以適應這種北族的習慣。每當國際局勢緊張時,漢人就被禁止擁有武器之類的器物,以為防患。遼朝初期採取契丹與漢人有限的通婚,到中期後有法令鼓勵通婚的意思,是種族群融合的策略。

英文摘要

Qi Dan people are the major element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ate in Liao Dynasty among other tribes such as agricultural peoples of Bo Ocean and Han. Han ribe is the most populous among them all, to compose the object of policy consideration. The core Liao politics consists in the royal families and their relatives. The Han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partake of national military affairs. Local political management is performed by well-known family members and Han people selected ou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n people are also dispatched to open up the inner lands, and have Han people in the south region to govern the Han people. Based on the early Tang legal system, law and order was maintain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ustoms. Qi Dan people and Han people tend to be unequally treated. Liao government tried to redress this problem, but could not find any conclusive solution. When international crisis occurs, Ha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carry weapons. In earlier period, Liao government had limited policies on intermarriage between QiDan and Han, but afterwards, the Liao government encouraged their marriages, intending to promote interracial unifi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2. (1962)。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3. (1974)。遼史彙編補。臺北:鼎文書局。
  4.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6.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7.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8.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9. (1992)。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0.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1.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2.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3.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4. (1985)。遼金史研究。遼金史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
  15.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6.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18. (1999)。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 (1972)。契丹交通史料七種。臺北:廣文書局。
  20. (1983)。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21. (1959)。東北史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22. 王成國(1987)。遼代民族政策初探。北方文物,2,61-66。
  23. 王成國(1997)。略述遼朝統治下的漢人。社會科學輯刊,5,97-100。
  24. 王明蓀(2002)。遼代政區之建置與移民築城。中國中古史研究,2002(1),247-278。
  25. 王明蓀(2005)。略論遼代的漢人集團。遼金元史論文稿,台北:
  26. 朱子方、黃鳳岐(1987)。遼代科舉制度述略。遼金史論輯,第3 輯,1-12。
  27. 李家祺(1968)。遼朝科舉考。現代學苑,5(8),21-26。
  28. 李燾(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29. 李燾(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30. 林榮貴(1995)。遼朝經營與開發北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1. 洪皓(1968)。松漠紀聞。臺北:廣文書局。
  32. 高福順(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長春,吉林大學。
  33. 唯稍詳、陳佳華、劉世哲(1989)。宋遼金時期民族政策的幾個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4,59-64。
  34. 張國慶(1989)。遼代前期遼帝對漢族官員的利用與限制。黑河學刊,3,64-71。
  35. 陸游(1997)。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36. 焦竑(1965)。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7. 馮繼欽、孟古托力、黃鳳岐(1994)。契丹族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8. 葉隆禮(1992)。契丹國志。臺北:廣文書局。
  39. 葉隆禮(1992)。契丹國志。臺北:廣文書局。
  40. 葛劍雄編、吳松弟(2005)。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1. 歐陽修(1992)。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
  42. 蔡淵洯(1975)。遼代科舉制度的分析下。史學會刊,14,29-37。
  43. 蔡淵洯(1975)。遼代科舉制度的分析上。史學會刊,13,11-16。
  44. 蕭啟慶(2008)。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5. 韓光輝(1989)。遼代中國北方人口的遷移及其社會影。北方文物,1989(2),72-79。
  46. 蘇轍(1975)。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