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嶺南地區的經濟-兼論嶺南西道的經濟發展

并列篇名

Economy of Lingnan Area in Tang Dynasty- Inclu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ngnan West Area

作者

朱祖德(Chu, Tsu-Te)

关键词

嶺西東道 ; 邕州 ; 交州 ; 經濟發展 ; Lingnan West Area ; Yongzhou ; Jiaozhou ; economic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6 / 12 / 31)

页次

75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代的嶺南西道地區,大致為今日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半部、越南北部地區,幅員相當遼闊。嶺南西道地區的交州有良好的手工業基礎,加以是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國際貿易港,商業貿易發達,因此相當繁榮。邕州則因位於嶺南地區主要河流鬱水(西江水)支流的會合點上,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因此有一定的發展。除上述地區之外,嶺南西道的大部分地區在唐代仍是開發較遲之地。嶺南西道部分地區因地處偏遠及交通不便等因素,而與交州及邕州等地的發展,存在著差異。然而即使是這些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也因嶺南西道地區交通路線的開闢,以及伴隨著交州、邕州等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在五代以後有進一步的發展。

英文摘要

Lingnan West Area in Tang Dynasty, roughly located in the western half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northern Vietnam nowadays, covered quite vast areas then. Jiaozhou in this area had a great handicraft foundation, which was also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trading port from Qin and Han 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ith prosperous commercial trade development. Yongzhou was located in the tributaries meeting point of the major river Yu water in Lingnan Area (Xijiang River), so had been developed due to the great transportation. Except for the mentioned areas above, part of Lingnan West Area was still the least developed areas in Ta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was different with Jiaozhou and Yongzhou, due to their remote location, inconvenient traffic, and other factors. However, even these relatively economic backward areas had further development after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because of the traffic route expansion in Lingnan West Area and driven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ozhou, Yongzhou, and other pla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朱祖德(2014)。唐代嶺南東道地區經濟之發展。史學彙刊,33,12。
    連結:
  2. 朱祖德(2013)。唐代淮南地區農業發展析論。史學彙刊,32,72-73。
    連結:
  3. 朱祖德(2012)。唐代揚州手工業析論。淡江史學,24,146-147。
    連結:
  4. 朱祖德(2008)。唐代江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淡江史學,19,46-48。
    連結:
  5. 朱祖德(2012)。唐代揚州的商業貿易。史學彙刊,30,77-79+82-84。
    連結:
  6. 朱祖徳(2007)。試論唐代揚州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興大歷史學報,18,205。
    連結:
  7. 《全唐文》,卷804,魚孟威,〈桂州重修靈渠記〉,頁3747 下。
  8. 《通典》,卷177,〈州郡典‧河南府〉,頁4657。
  9. 《冊府元龜》‧卷488,〈邦計部‧賦稅二〉,頁5838 上。
  10. 《南齊書》,卷32,〈王琨傳〉,頁578。
  11. 闕名撰,張元濟校勘記,《三輔黃圖》,卷3,〈扶荔宮〉,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史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民國24 年),第132冊,頁66~67。
  12.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頁62。頁63。
  13. 《南齊書》,卷58,〈南夷傳〉,頁1018。
  14. 《全唐文》,卷83,懿宗,〈恤民通商制〉,頁380下。
  15. (2011)。歷代嶺南筆記八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6. 《全唐文》,卷75,〈大和八年疾愈德音〉,頁342中。
  17. 何榮昌,〈隋唐運河與長江中下游航運的發展〉,頁375。
  18. (2000)。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
  19.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0.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1.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2.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3.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4.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5.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6.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27.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8.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9.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0.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1.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2.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3.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4.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5. 宋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6. 宋周去非、楊武泉校注(2006)。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7.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38.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39.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40. 南朝宋范曄、晉司馬彪(197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1. 南朝宋范曄、晉司馬彪(197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2. 南朝梁沈約(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43. 後晉劉昫(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4. 後晉劉昫(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5. 後晉劉昫(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6. 後晉劉昫(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7. 後晉劉昫(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8. 唐李白、清王琦注(2003)。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9.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95)。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50.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95)。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51.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95)。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52.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95)。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53.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95)。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54. 唐李延壽(1992)。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55. 唐李林甫(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56. 唐張九齡、熊飛校注(2008)。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57. 唐張鷟、趙守儼點校(1997)。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
  58. 唐陸贄、劉澤民校點(1988)。陸宣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9. 唐韓愈、羅聯添編(2003)。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
  60. 唐魏徵、唐令狐德棻(1987)。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61. 唐魏徵、唐令狐德棻(1987)。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62. 唐魏徵、唐令狐德棻(1987)。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63. 漢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64. 元開、汪向榮校注(2000)。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
  65. 王承文(2007)。晉唐時代嶺南地區金銀的生產和流通。唐研究,13,519。
  66. 史念海(1995)。隋唐時期的交通與都會。唐史論叢,西安:
  67. 史念海(1998)。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8. 史念海編(1987)。唐史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9. 伊本‧胡爾達茲比赫、宋峴譯注(1991)。道里邦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70. 朱祖德(2015)。唐代廣州的經濟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1,99-100。
  71. 朱祖德(2015)。唐代廣州的經濟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1,120。
  72. 朱祖德(2009)。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73. 伯希和、馮承鈞譯(2003)。交廣印度兩道考。北京:中華書局。
  74. 南京博物館(1974)。如杲發現唐代木船。文物,1974(5),84-90。
  75. 凍國棟(2002)。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6. 桑原騭藏、楊鍊譯(1963)。唐宋貿易港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7. 翁俊雄(1995)。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事業公司。
  78. 張澤咸(1995)。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9. 張澤咸。試論漢唐間的水稻生產。文史,18,56-57。
  80. 斯波義信、布和譯(2013)。中國都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1. 曾一民(1987)。唐代廣州之內陸交通。臺中:國彰出版。
  82. 楊遠(1982)。唐代的鑛產。臺北:學生書局。
  83. 廖幼華(1999)。唐宋時代鬼門關及瘴江水路。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84. 廖幼華(2009)。唐宋之際北部灣沿海交通發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7,5。
  85. 廖幼華(1999)。唐宋時代鬼門關及瘴江水路。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86. 劉希為(1992)。唐代交通。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7. 黎文休編纂、潘孚先編纂、吳士連編纂(2013)。大越史記全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88. 魏明孔(1999)。隋唐手工業與我經濟重心的南北易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2),56。
  89. 譚其驤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朱祖德(2018)。唐代酒類的生產和酒肆的分佈。史學彙刊,37,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