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續於無常:金代山東靈巖寺的起伏興衰

并列篇名

Uncertainty of Exist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ingyan Temple in Shandong in the Jin Dynasty

作者

李如鈞(Lee, Ju-Chun)

关键词

寺院經濟 ; 金朝 ; 靈巖寺 ; 泰山 ; 易代之際 ; Buddhist Temple Economies ; the Jin dynasty ; Lingyan Temple (Jinan) ; Mount Tai ; Change of Dynasty

期刊名称

史學彙刊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8 / 12 / 31)

页次

43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朝代更迭,個人、群體皆難免受到影響,相較士宦、家族延續不易,寺院雖同受波及,人們卻直觀認為理應跨代延續,惜未能深究其中原委。本文以山東靈巖寺在金代的興衰起伏為例,說明中古以來其為濟南、泰山間一大寺院,唐中葉至五代曾長期衰微,北宋初重振寺況。神宗時,住持改由朝廷敕差,地位更顯,產業愈豐。但至宋金易替之時,主僧淨如並未號召抗敵,反卻提告寺產官司,最後更投靠降金知府劉豫保全寺院,讓靈巖安渡無常動盪,存續於新政權統治之下。有金一代,靈巖仍為地區釋教重鎮,住持也同北宋中後期幾由中央指派;屢次產業紛爭,亦用石刻碑文等證據,獲得官方認可,成功保護寺產。金末貞祐南遷,金廷、蒙古、南宋與地方豪強競逐山東,紛戰連連,靈巖寺不再似金初般幸運,已淪成兵奪要地。直至金亡前夕,始由漢軍世侯幫助下緩步復甦,且因元廷大力護持佛教,再由中央輪派名僧住持,寺況迅速恢復。靈巖寺在宋金、金蒙百年間得以延續發展,除因運氣,避免宋金易替時華北地區的大規模破壞。亦從寺方積極保全產業之舉,可知對維持寺院經濟的重要性作用。更關鍵的,是來自中央的助力,從靈巖在易代延續之例,獲得朝廷的幫助可說是寺院得以屢興屢廢,長久存續的主因之一。

英文摘要

The Lingyan temple (靈巖寺) was a long-established Buddhist temple located between Jinan (濟南)and the Tai mountain (泰山) in Shandong. It was one of the main temple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d had suffered various changes and crises. First, the selection of the abbot's successor of the Lingyan temple was changed in the middle Northern of the Song dynasty which reflected the inner power control by the imperial control over and assistance in the Lingyan temple. When the Jurchen (女眞)vanquish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bbot of the Lingyan temple didn't at that time resist but sought protection from Liu Yu (劉豫) such that the Lingyan temple could be saved from damage. In the Jin period, the imperial court still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Lingyan templ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stone inscriptions about the Lingyan temple at that time, the property of the temple was repeatedly occupied by neighbors and then returned back to the temple with great efforts through official judgements. At the last years of the Jin dynasty, the Jurchen (女眞), the Mongol,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local power bullies fought in Shandong, and the Lingyan temple wa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lace by them. When the fighting passed, the Lingyan temple was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supported by the next Yuan court. In summary, the Lingyan Temple could has continued to exist in change of dynasty because of the luck of avoiding damage in a large scale and the active protection for the property of the temple. In addition,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temple was with assistance of the related imperial cou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林韻柔(2012)。時危聊作將─中古佛教僧團武力的形成與功能。成大歷史學報,43,127-176。
    連結:
  2. 《元史》,卷138,〈脫脫傳〉,頁3344。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元史》,卷148,〈嚴實傳〉,頁3505。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元史》,卷202,〈釋老傳〉,頁45171~4518。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79)。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
  9. 《元史》,卷1,〈太祖本紀〉,頁20。
  10. 宋徐夢莘(1987)。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宋徐夢莘(1987)。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宋徐夢莘(1987)。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于欽纂修,《齊乘》,收入《宋元方志叢刊》1,卷5,頁600-1、2。
  14. 元好問(1990)。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5. 元好問(1990)。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元好問(1990)。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7. 元好問(1990)。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8. 元好問(1990)。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 元好問(1990)。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 王明蓀(2005)。論金代之行臺尚書省。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
  21. 王明蓀(2005)。金初的功臣集團及其對金宋關係的影響。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
  22. 王昕編、馬大相編(2006)。靈巖志。揚州:廣陵書社。
  23. 王昕編、馬大相編(2006)。靈巖志。揚州:廣陵書社。
  24. 王昕編、馬大相編(2006)。靈巖志。揚州:廣陵書社。
  25. 王晶、劉麗麗(2015)。山東長清靈巖寺地界石碑考略。東方考古,12,112-119。
  26. 王惲(2006)。玉堂嘉話。北京:中華書局。
  27. 王德朋(2004)。金朝前期漢官集團述論。史學月刊,2004(9),44-51。
  28. 王德朋(2014)。論金代僧官制度。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4),149-152。
  29. 司馬光編、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1956)。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
  30. 史彌堅修、盧憲纂(1990)。嘉定鎮江志。北京:中華書局。
  31. 李天鳴(1988)。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
  32. 李天鳴(1988)。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
  33. 李如鈞(2016)。學校、法律、地方社會:宋元的學產糾紛與爭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4. 李貞寅編(1995)。千年古剎─靈巖寺。福州:海風出版社。
  35. 李修生編(1999)。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6. 李輝、馮國棟(2008)。曹洞宗史上闕失的一環─以金朝石刻史料為中心的探討。佛學研究,284-295。
  37. 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38. 周峰(2015)。金代植樹考述。農業考古,2015(4),214-220。
  39. 竺沙雅章(2001)。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40. 金棨(2005)。嘉慶泰山志。濟南:泰山出版社。
  41. 洪麗珠(2019)。危機即轉機─金蒙之際華北家族史的建構。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5
  42. 耶律楚材(1986)。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43. 胡孝忠(2011)。北宋山東「敕賜十方靈巖寺碑」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2),117-123。
  44. 胡孝忠(2010)。北宋前期京外敕差住持制度研究。宗教學研究,2010(4),197-200。
  45. 范學輝(2003)。論北宋時期的山東佛教。齊魯文化研究,2003(2),128-136。
  46. 晏選軍(2001)。嚴實父子與金元之交的東平文化。殷都學刊,2001(4),54-58。
  47. 桂華淳祥編(2006)。金元代石刻史料集─靈巖寺碑刻─。真宗綜合研究所研究紀要,23,1-122。
  48. 祖生利、船田善之(2006)。元代白話碑文的體例初探。中國史研究,2006(3),117-135。
  49. 馬繼業(2014)。靈巖寺史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50. 崔廣彬(1996)。金代佛教發展述略。黑河學刊,1996(5),115。
  51. 張金吾編(1990)。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
  52. 張金吾編(1990)。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
  53. 張金吾編(1990)。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
  54. 張金吾編(1990)。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
  55. 張金吾編(1990)。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
  56. 曹文瀚(201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
  57. 脫脫編(1980)。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58. 脫脫編(1980)。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59. 脫脫編(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60. 脫脫編(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61. 脫脫編(1980)。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62.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63.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64.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65.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66. 脫脫編(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67.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68. 脫脫編(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69.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70. 脫脫編(1980)。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71. 脫脫編(1980)。金史。臺北:鼎文書局。
  72. 莊綽(1997)。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
  73. 陳昭揚(2011)。金初漢族士人的政治參與。新北:花木蘭出版社。
  74. 陳高華(2005)。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5. 陶晉生(2010)。女真史論。臺北:稻香出版社。
  76. 陶晉生(2013)。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77. 傅璇琮編(1991)。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8. 游彪(2003)。宋代寺院經濟史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79. 程妮娜(1999)。金代政治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80. 程鉅夫,《雪樓集》,卷25,〈欒之昂傳〉
  81. 黃啟江(1997)。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2. 黃敏枝(1989)。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83. 黃寬重(2012)。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84. 黃寬重(2002)。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5. 漆俠、喬幼梅(1998)。遼夏金經濟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86. 趙琦(2004)。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87. 趙繼顏(1984)。略論兩宋之際的山東人民起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2),23-28。
  88. 劉長東(2005)。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社。
  89. 劉浦江(1999)。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90. 歐陽玄,《圭齋文集》,卷9,〈魏國文正公許先生神道碑〉。
  91. 鄭丞良(2016)。試由金元墓誌探討金末華北流民遷徙現象。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臺北:
  92. 鄧廣銘(2007)。辛棄疾傳‧辛稼軒年譜。北京:三聯書店。
  93. 藤善真澄(2004)。日中交流史上の泰山靈巖寺。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7,1-13。
  94. 譚景玉(2014)。北宋前期山東地區的佛教結社初探。民俗研究,2014(4),94-101。
  95. 譚景玉、韓紅梅(2010)。宋元時期泰山靈巖寺佛教發展狀況初探。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0-105。
  96. 嚴耀中(2008)。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7. 靈巖寺編輯委員會編、王榮玉編(1999)。靈巖寺。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