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五千年來的姓名文化

并列篇名

A Culture of Name in Chinese History Sylvia

DOI

10.6408/JLS.200712.0167

作者

邱詩瑜(Shi-Yu Chyou)

关键词

姓名 ; 緣分 ; 信息場互動 ; Name ; the study of name ; 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 Chinese culture

期刊名称

生命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07 / 12 / 01)

页次

167 - 19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姓氏」標識了「血緣」與「衍生」,「名字」用以「正體」和「表德」,因此中國人一項喜歡在名字間大作文章,尤其中國的家族結構更能彰顯姓名的重要性。在「重名」的文化脈絡下,最終會有專門研究姓名的學問産生,甚至與數術結合,成爲可以論斷吉凶、預測未來的智慧。在物理學中,「場」指的是一種影響範圍。自身信息場與他人信息場之間的互動,我們稱爲「人際關係」。藉由姓名的拆解,除了看到自己的本質外,更能進一步的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連,相互的影響性,或者說是中國人所謂的「緣分」。中國人常說緣分、緣分,必須有「緣」又有「分」,關係才能長久,「緣」可視爲兩人能夠認識的觸機,「分」則是兩人關係能否持續的關鍵。「人」永遠是最難解的課題,誰會選擇誰,一切發生看似「偶然」,會不會實際上是「必然」?姓名學一直是臺灣坊間流傳甚廣的數術之一,本文希望藉由師生關係的姓名研究,來知道姓名學用之於現實生活中的準確率如何,是否足以成爲人與人交往時的參考依據。在現今臺灣社會,山於內部結構不穩定,人民彼此不信任感,致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姓名與人際關係兩者若能結合,可說是既方便快速又切合時代需要。

英文摘要

Family Name i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where Ⅰ came from and belong to. First name is to represent who Ⅰ am and personal ability. Therefore, Chinese literati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name since 3000 years ago.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name culture, a special study of name is treated as a kind of divination to realize personal potential ability, characters of personal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These interactions are called as ”Ynan-feng”(緣分). Friendship, cooperation in business works, and other personal interactions can be determinate by Yuan-feng This is an universal law, not only in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paper, Ⅰ review a develop process of nam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the study of name in recent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三國志·李典傳
  2. (2006)。婷姊翰哥正當紅。時報週刊(2006/01/06-12)
  3. 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
  4. 符氏世譜記
  5. 東森新聞報(2007/05/27)
  6. 新唐書·柳沖傳
  7. 新序·節士
  8. 左傳
  9. 舊唐書·李義府傳
  10. 通志·氏族略
  11. 二程集
  12. 張載集
  13. 史記
  14. 九歎·離世
  15. 漢書
  16. 後漢書·竇憲傳
  17. 禮記
  18. 方素真(2004)。釋禪波羅密·通明觀的身體圖象。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4,63-64。
  19. 國學網
  20. 王詢(2006)。中國經濟史論壇
  21. 白惠文(1953)。姓名之命運學。臺中:瑞成書局。
  22. 吉常宏(1994)。中國人的名字別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作。
  23. 曲彥斌(2004)。名字的質量―人名感言三題。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175
  24. 何曉明(2001)。姓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5. 完顏紹元(2001)。中國姓名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宋光宇(2005)。心性、科學、道德經―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宗教?。第六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研討會
  27. 宋光宇(2003)。從巫現及相關的宗教概念探討中國古代出土資料。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0,57。
  28. 宋光宇(1995)。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
  29. 李學勤(1994)。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
  30. 李學勤(1997)。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
  31. 杜正勝(199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社。
  32.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禮俗網站
  33. 來新夏、徐建華(1994)。中國的年譜與家譜。臺北:臺灣商務。
  34. 柳開撰。四部叢刊:河東先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范仲淹。四部叢刊:范文正公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6. 徐珂(1966)。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
  37. 徐揚杰(1992)。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8. 翁玲玲(2004)。從外人到自己人:通過儀式的轉換性意義。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39. 高國藩(1999)。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書店。
  40. 張高評(2006)。實用中文寫作學續編。臺北:里仁書局。
  41. 張新智(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2. 梅耶(1983)。白話屈賦。臺北:星光出版社。
  43. 許烺光(2002)。宗族·種姓與社團。臺北:南天書局。
  44. 郭照文(2005)。河洛姓名學懶人算法―斷層後的姓名學文化淵源。臺北:春光出版社。
  45. 陳支平(2004)。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場智文化。
  46. 陳夢家(1956)。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
  47. 黃明理(2002)。淺談命名文學及其在北宋的開展。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
  48. 劉釗(2005)。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廈大史學,1
  49. 中國農業新聞網
  50. 中國時報(2005/08/11)
  51. 魯迅(2001)。吶喊。臺北:桂冠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