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區域的產業人力變遷與評估研究-由北宜間雪山隧道的動工談起

并列篇名

The Assessment of the Long-Run Industrial Manpower at Lanyang Region: The Effect of Taiwan Shea-San Tunnel

DOI

10.29868/JSRD.201006.0004

作者

陳麗貞(Lee-Chen Chen);黃寶祚(Bao-Tzuoh Huang);黃翊媗(Yi-Shuan Huang)

关键词

先例分析法 ; U型人口流動 ; 專案評估 ; analysis ; U-typed manpower movement ; projects assessment

期刊名称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卷2期(2010 / 06 / 01)

页次

93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鑑於近年來台灣東西部經濟發展的落差日鉅,大都會交通便捷網的向外延伸,已經成爲政府與民眾關切的公共議題。本研究以北宜高速公路之「雪山隧道動工」爲例,援引歷來長隧道運輸便捷化的國內外區域規劃經驗,進行區域內長期發展的評估、先期預測、以及因應策略設計。本文評估主要採用「先例分析法」與「策略階段論」等兩種方法,且考慮公共工程宣布開工後對於完工的預期,採以廣域的角度,探討何以當時區域規劃的持續「擴大與調整」理由。最後,由本文的評估結果顯示,目前蘭陽地區的社經發展,未見著樂觀推演的「U」型論,卻已面臨著長過渡時期。宜趁此準備起飛的階段,儘速檢討已「折價」的原規劃揭示目標,擬妥此區域發展的「新的擴大與調整」計畫,期因應此條世界級長隧道高速公路所帶來全新的社會衝擊。

英文摘要

Due to the rising regional disparity caused by recent urban-rural discrimination events, the trans-regional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have become most concerns for the public and their government. This paper supplements the cross-region social assessment of U-typed manpower movement by the related foreign experiences, using the Taiwan's Shea-San Tunnel as an example. The preced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stage are introduced as another critical metho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ata of net migra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utcome of the above U-typed manpower movement is insignificant. Finally, the new planning considering a tremendous chasm stage is offered to derive the optim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social impacts of the insignificant and unexpected U-typed move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Randall, A.(2002).Valuing the Output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Economics,29(3),289-307.
    連結:
  2. 林祖嘉(2005)。對外投資與勞動結構調整:台灣的實證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1),171-214。
    連結:
  3. 胡均立、朱維愷(2008)。亞太地區主要電信業者之效率與生產力。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223-245。
    連結:
  4. 莊奕琦(2001)。國際貿易、外人直接投資與產業生產力:中國大陸實證研究。經濟論文,29(2),221-249。
    連結:
  5. 宜蘭縣政府專案報告計畫(2007)。2008宜蘭國際樂雨節:蘭雨節。
  6.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54)。宜蘭縣志手稿本。
  7. 宜蘭縣政府主計室(2006)。宜蘭縣統計要覽。
  8. 宜蘭縣長就職一周年施政回顧與展望(2006)。產業新蘭陽、生活新故鄉。
  9.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0)。宜蘭縣志手訂本。
  10. Chen, Ming H.(2007).Macro and Non-macro Explanatory Factors of Chinese Hotel Stock Returns.Hospitality Management,26,991-1004.
  11. Corden, W. M.,Findlay, R.(1975).Urban Unemployment, Intersec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Economica,42(165),59-78.
  12. Granger, C. W. J.,Newbold, P.(1974).Spurious Regressions in Econometrics.Journal of Econometrics,2,111-120.
  13. Johansen, S.(1988).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2,231-254.
  14. Phillips, P. C. B.,Perron, P.(1988).Testing for a Unit Root in Time Series Regression.Biometrika,75,335-346.
  15. Rapach, D. E.,Wohar, M. E.(2005).Macro Variables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1,137-166.
  16. Ruttan, V. W.(1975).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 :A Skeptic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view,17,9-16.
  17. Sandell, S. H.(1980).Is Unemployment Rate of Woman too Low ? A Direct Test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Job Search.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0(3),634-638.
  18. Sarkar, S.(2003).The Effect of Mean Reversion on Investment Uncertainty.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8,377-396.
  19. Schultz, T.(1982).Lifetime Migration with Educational Strata in Venezuela : Estimates of a Logistic Mode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30(3),559-593.
  20. Schwarz, G.(1978).Estimating the Dimension of a Model.The Annual of Statistical,6,405-420.
  21. Sims, C.(1980).Macroeconomic and Reality.Econometrica,24,1-48.
  22. William, Cole,Sanders, Richard(1985).Internal Migration and Urban Employment in the Third.A.E.R.,75(3),481-494.
  23. 三菱綜合研究所(1992)。全預測90年代的世界─未來全球發展趨勢
  24. 內政部營建署(1986)。空間衝突的管理─瑞士的規劃制度
  25. 內政部營建署編譯(1986)。日本地方都市盛衰原因及其發展策略
  26. 內政部營建署編譯(1986)。明日的地方建設─日本定住圈計畫
  27. 王連常福、王金利(1991)。北宜高速公路優先順序之採討。六年國建研討會論文集
  28.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2)。2001新蘭陽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29.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2002)。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縣政府。
  3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台灣省通志
  31. 江豐富、董安琪、劉克智(2003)。台灣失業率上升因素之探討─從人口組別和地區勞動市場剖析。台灣經濟論衡,1(8),15-71。
  32. 行政院主計處(2006)。,未出版
  3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織業訓練局(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就業服務速報
  3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5)。環境敏感地區土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
  35. 周濟、傅祖壇(1990)。,中華經濟研究院。
  36. 林滿紅(1979)。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會變遷。食貨月刊,9(4),146-160。
  37. 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8. 柯培元(1981)。噶瑪蘭志略。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39. 張秋寶(1975)。蘭陽平原的開發與中地體系之發展過程。台銀季刊,26(4),226-257。
  40. 陳正倉(1978)。台灣之經濟發展與人口遷徙。台銀季刊,29(2),118-139。
  41. 陳淑均(1982)。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陳進傳(1989)。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左羊出版社。
  43. 彭作奎(1989)。鄉村工業化對我國農場勞動需求及農場經營之影響。農業經濟半年刊,42,17-69。
  44. 黃寶祚、陳麗貞(2008)。宜蘭的交通、產業與新就業展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研討會
  45. 黃寶祚、陳麗貞(2007)。田園型社教訊息之學習效果評量─以蘭陽地區農民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38(2),81-106。
  46. 新加坡駟馬國際私人有限公司(1997)。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縣政府。
  47. 劉克智、黃國樞(1987)。台灣人口及經濟結構演變與就業關係之研究。中研院經研所。
  48. 劉清榕(1976)。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報告,未出版
  49. 蔡宏昭(1989)。勞工福利政策。桂冠。
  50. 鄭天爵(1991)。清領時期蘭陽平原商品化農業和運輸。宜蘭農工學報,3,243-260。
  51. 錢穆(1952)。中國思想史。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