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桃園縣新屋地區粵東族群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與歷史地理區域劃分之關聯性

并列篇名

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s and Division of geo-historical Areas in Xinwu Area, Taoyuan County

DOI

10.29868/JSRD.201012.0004

作者

林雅婷(Ya-Ting Lin);韋煙灶(Yen-Tsao Wei)

关键词

族群 ; 半福佬客 ; 新屋 ; 桃園 ; 區域 ; Ethnic Groups ; Half-Hohlo-Hakka ; Xinwu ; Taoyuan ; Region

期刊名称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10 / 12 / 01)

页次

97 - 1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新屋地區的族群結構以半福佬客與客家人爲主體,泉系閩南人佔少數。世居宗族原鄉祖籍地大多來自粵東地區,具有明顯的原鄉血緣性和地緣性色彩。根據原鄉祖籍地資料確認其族群屬性,還原研究區拓墾以來的族群空間結構,呈現明顯的分布態勢,半福佬客主要分布於社子溪以北、客家人分布於以南、泉系閩南人分布於西南沿海地帶,形成三個族群屬性分區。新屋地區在清代分屬兩個墾區庄,社子溪以北屬「大溪墘庄」,社子溪以南屬「萃豐庄」,大溪墘庄的開發以郭振岳與姜勝本墾號爲主力,社子溪以南萃豐庄的開墾則是以徐熙拱墾號爲中心。一區域族群分布的空間結構,乃是歷史開發過程中人群互動的結果,半福佬客優佔區與客家優佔區的界線「社子溪」,在清代乃是「大溪墘庄」與「萃豐庄」的庄界,根據本研究的推論,新屋地區的族群空間分布型態與清代墾區庄墾戶的族群屬性有密切的關聯。

英文摘要

There are three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Hakka, Southern Min, and the so-called ”Half-Hohlo-Hakka” in the Xinwu area of Taoyuan County. The immigrants in the study area show strong spatial relation and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their ancestors came from. According to the data on ancestral homes, we can identify the dialect groups, and ascertain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study area, the Half-Hohlo-Hakka dialect groups mostly live in the northern of Shezih Creek, the Hakka group in the southern, and the Southern Min (belongs to Quanzhou vernacular) group live in the southwestern coastal zon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Xinwu area belonged to two reclamation farm villages: the Daxichian farm village (大溪墘庄)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hezih Creek, which was reclaimed by Guozhengyue (郭振岳墾號) and Jangshengben (姜勝本墾號) enterprises, and the Cuifeng farm village (萃豐庄)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reek administrated by the Xuxigong enterprise (徐熙拱墾號).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pattern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s were shaped by ethnic interaction. The Shezih Creek, the boundary of these two ethnic groups' reclamation, referr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Xinwu area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dialect groups that had reclaimed the farm villages in the Q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韋煙灶、曹治中(2008)。桃竹苗地區台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地理學報,53,49-83。
    連結:
  2. 潘家懿、鄭守治(2010)。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台灣語文研究,5(1),145-165。
    連結:
  3. 姜朝璋公祖塔管理委員會編印(2003)。十一世渡台始祖姜朝璋公派下族系表,13。(新屋鄉:後庄村)。
  4. 黃宗謀(1992)。黃六成公家譜。(湖口鄉:長安村北窩黃厝)。
  5. 桃園縣新屋鄉戶政事務所編(1946)。桃園縣新屋鄉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桃園縣:新屋鄉戶政事務所。
  6. 羅拾和宗親會(1982)。桃園縣新屋鄉羅拾和豫章堂改建記略(新屋鄉:石磊村水流)。
  7. 十一世渡台祖姜朝鳳公派下族系譜增編修委員會(2003)。天水堂姜世良公派下至十一世族譜。台北市:祭祀公業姜朝鳳。
  8. 尹章義(2008)。新屋鄉志─住民篇、拓墾篇、宗教篇。桃園縣:新屋鄉公所。
  9. 王秀斌編(2008)。福建省地圖冊。福州市: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10. 司徒尚紀(1993)。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11. 吳中杰(199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12. 吳正龍(2009)。員林福佬客祖籍與客家意識的調查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0,106-144。
  13. 岳天榮編、戴濟平編(2006)。福建省交通地圖冊。福州市:福建地圖出版社。
  14. 林春敏編(2009)。新編福建省地圖冊。福州市: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15. 林美容(1991)。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11-30。
  16. 林雅婷(2009)。97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97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未出版
  17. 林瑤棋(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台灣。台北市:大康出版社。
  18. 林衡道(1963)。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臺灣文獻,14(1),153-158。
  19.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臺北市:果實出版社。
  20. 邱創進(2002)。試問客從何處來?。文化視窗,42,80-81。
  21.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7。
  22.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23.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4. 洪惟仁(1995)。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查的一些發現。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10-25。
  25. 洪惟仁(2010)。台灣西北海岸閩客交界地帶的語言分布。台灣語言文化分布與族群遷徙工作坊,新竹市:
  26. 胡捷編、何忠蓮編(2008)。廣東省地圖集。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27. 范佐勤(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28. 韋煙灶(2005)。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29. 韋煙灶(2010)。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新竹文獻雜誌,42,58-67。
  30. 韋煙灶(2009)。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八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八年度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31. 韋煙灶(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的半福佬客初探。粵東客家地域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梅州市:
  32. 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龍岩市:
  33. 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以地圖作為研究工具來解析台灣閩、客族群分布的空間關係—以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為例。第十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4. 韋煙灶、張智欽(2004)。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地理研究報告,40,91-120。
  35. 高秀靜編(2003)。福建省地圖冊。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
  36. 張紅編(2004)。廣東省地圖冊。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
  37. 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婷(2010)。方言群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台灣語言文化分布與族群遷徙工作坊,新竹市:
  38. 張貴美(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39. 莊吳玉圖、范姜姓族譜編輯部(1976)。范姜姓族譜。桃園縣:台灣省各姓歷史淵源發展研究學會。
  40. 莊初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3),81-94。
  41. 黃永達(2002)。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台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桃園縣:
  42. 葉惠凱(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43. 葉雁玲(2008)。廣東省地圖冊。廣東省: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44. 廖秋娥(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45. 劉業華、葉雁玲(2003)。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46. 賴志彰(2004)。夢裡不知身是客─認識福佬客的歷史和文化。文化視窗,67,84-89。
  47. 戴濟平編(2005)。廈門市地圖冊。福州市:福建地圖出版社。
  48. 羅杰瑞、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韋煙灶(2013)。彰化永靖及埔心地區閩客族群裔的空間分布特色之研究。地理研究,59,1-22。
  2. 韋煙灶、林雅婷(2013)。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地理研究,58,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