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農村產業發展之創新與知識學習現象:以鳳梨產業為例

并列篇名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 Taiw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Case Study of Pineapple Industry

作者

廖淑容(Shu-Jong Liau);鄭俊鴻(Chun-Hung Cheng)

关键词

農村產業 ; 創新網絡 ; 知識學習 ; 鳳梨產業 ; rural industry ; innovative network ; knowledge learning ; pineapple industry

期刊名称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卷2期(2018 / 06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全球市場競爭下,知識型農業的發展趨勢,揭櫫創新知識的重要性,也說明農業知識系統,組織網絡,互動與學習等地方化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本研究以鳳梨產業為案例,嘗試探討鳳梨產業創新的知識網絡和信賴關係情形,並兼論嘉義民雄和臺南關廟兩地區的差異。研究結果指出,農委會架構的農業知識系統,不僅對農產發展所需的創新知識有相當幫助,也提供一個農業生產者彼此交流與學習的平台,厚實農業發展所需的社會資本,但也指出,老農的人力結構困境以及關鍵技術「藏私」現象,卻帶來農村社會資本弱化的問題。進一步,民雄的鳳梨產業,互動學習,社會網絡,共識基礎相較厚實;關廟鳳梨產業則傾向品牌銷售依賴,而忽視互動學習與社會網絡,制度平台;一個學習型環境,提供良善的合作與競爭機制的重要性,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英文摘要

rural industry;innovative network;knowledge learning;pineapple indus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育剛(2006)。臺灣農業發展重要轉捩點的政策含義。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2-13。
    連結:
  2.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4,69-112。
    連結:
  3. 林妙雀(2009)。社會資本對知識分享與智慧資本影響之研究。組織與管理,2(1),91-143。
    連結:
  4. 陳智凱(2008)。社會資本與知識經濟競爭力。資訊管理學報,15(4),79-97。
    連結:
  5. 蔡必焜(2006)。社會資本、休閒參與與健康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9(1),1-25。
    連結:
  6. Alton, C.,Ngee, A. P.(2001).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s of Knowledge Shared and Type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ed.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2,2000-2001.
  7. Amin, A.(1999).Knowledge, skill,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Future,29(1),5-16.
  8. Banks, M.,Lovatt, A.,O'Connor, J.,Raffo, C.(2000).Risk and trus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Geoforum,31,453-464.
  9. Bassett, K.,Griffiths, R.,Smith, I.(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33,165-177.
  10. Bryden, J. M.(1998).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remote rural regions: what do we know so far?.1998 OEC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Rural Areas –Developing through Natural and Cultural Assets,Albarracin, Spain:
  11. Coleman, J. 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Gupta, A. K.,Govindarajan, V.(2000).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1(4),473-496.
  13. Keeble, D.,Lawson, C.,Moorea, B.,Wilkinson, F.(1999).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Regional Studies,33(4),319-332.
  14. Maskell, P.,Malmberg, A.(1999).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3,167-185.
  15. Nahapiet, J.,Ghoshal, S.(1998).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3,242-266.
  16. OECD(2001).Innovation Network - Co-oper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17. OECD(1996).The Knowledge-Bade Economic.Paris:
  18. Putnam, R. 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 Scott, A.(1996).Regional Economy of the Global Economy.Future,28(5),391-411.
  20. Sternberg, R.(1996).Regional growth theories and high-tech reg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es,20(4),518-537.
  21. 中時電子報(2015年7月22日)。烘焙展鳳梨酥、牛軋糖 PK。 https://tw.news.yahoo. com/%E7%83%98%E7%84%99%E5%B1%95-%E9%B3%B3%E6%A2%A8%E9% 85%A5-%E7%89%9B%E8%BB%8B%E7%B3%96pk-215008834.html (擷取日期:2015.07.22)
  22. 池進通,李鴻文(2007)。農特產品發展競爭力之探討。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46-57。
  23. 行政院農委會(2013)。臺灣農業邁向創新與整合共同努力推動「新價值鏈農業」。桃園區農情月刊,164,1-2。
  24.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2010 年6月2日)。十大經典水果。http://www.afa.gov.tw/ tenclassic_index.asp?CatlD-65 (擷取日期:2010.06.02 )
  2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臺灣農業發展報告.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 。中華民國104 年農業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7. 吳綱立(2003)。從建構全球地方化之永續農村地景的角度論農村地景規劃的意涵及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機制在管理農村地景資源上的角色與功能。九十二年年會暨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台北:
  28. 吳寶芬(2015)。臺灣鳳梨外銷現況與未來展望。農政與農情,272,54-59。
  29. 李武忠(2009 )。後WTO 時代臺灣農業發展願景。臺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69&Itemid= 120 (擷取日期:2010.05.10)
  30. 李盼,劉依蓁(2016)。推動農會產銷班或生產者組織轉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9(3),41-46。
  31.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32. 林皆興,邱靖蓉(2013)。農業產銷班經營模式之系統分析:以台南市關廟區鳳梨銷班為例。政策與人力管理,4(2),55-84。
  33. 林英彥(2000)。二十一世紀農村建設新方向。鄉村發展,1,79-80。
  34. 林錦宏,張惠真,楊宏瑛,曾康綺(2014)。有機鳳梨食用多樣化之研究。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23,140-164。
  35. 唐佳惠,蔡孟勳,蔡惠文,官青杉(2014)。鳳梨「台農21 號(黃金)」之育成。臺灣農業研究,63(2),167-177。
  36. 孫智麗,余祁暐,楊玉婷(2013)。從「開放式創新」觀點分析業價值發展之國際成功案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6(3)
  37. 涂昆祺(2008)。產地報導系列之關廟鄉專訪紀實:鳳梨之鄉-臺南關廟。 http://blog.tapmc.com.tw/ blog/5/ page/11 (擷取日期 : 2010.06.02)
  38. 張繼中,李惠鈴,廖勁穎,黃文益(2014)。鳳梨釋迦植株黃化改善研究。台東區農業專訊,88,13-15。
  39. 許安邦(2005)。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40. 陳明昌(2012)。高屏地區農民組織產品研發需求之研究─鳳梨產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100年度,75-76。
  41. 陳明昌(2011)。高屏地區農民組織產品研發需求之研究─鳳梨產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99年度,83-83。
  42. 陳明昌(2013)。高屏地區農民組織產品研發需求之研究─鳳梨產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101 年度,92-94。
  43. 彭作奎(2011)。農業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中華農業會報,12(5),405-417。
  44. 曾梓峰(2005)。空間再結構、地方活化與第三部門。失業、就業、轉業、 創業研討會暨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研討會,高雄:
  45. 萬鍾汶,陸大榮(2009)。農業科技人才培育與人力資源管理。生物產業科技管理叢刊,1,66。
  46. 廖淑容(2010)。臺灣鄉村產業發展之創新與知識網絡現象─民雄和關廟鳳梨的討論比較。2010 第二屆永續都市與農村經營研討會,台北:
  47. 鄭竣鴻(2007)。立德大學地區發展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