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輔助溝通系統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與行為之介入成效

DOI

10.7034/SEES.201212.0068

作者

歐真真;張茹茵

关键词

智能障礙 ; 輔助溝通系統 ; 溝通 ; 行為 ;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 Behaviors

期刊名称

國小特殊教育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2 / 12 / 01)

页次

68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輔助溝通系統對於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行為和溝通能力之影響,以立意取樣法選取兩名10歲女童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撤回設計,並採用自然環境教學法配合語音溝通板進行教學介入,實驗設計包含基線期、介入期,立即維持期以及追蹤期。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別進行目視分析和C統計考驗,同時配合其他觀察資料和訪談個案之重要他人來進行社會效度分析。本研究結論為:一、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能增加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溝通行為出現次數,並達到維持與保留效果;二、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能降低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不適當溝通行為的出現次數;三、輔助溝通系統之教學獲得個案重要他人的支持與肯定。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旻青(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連結:
  2. American Speech Language Hearing Association (ASHA). (1993).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nd variations. Retrieved from www.asha.org/policy.
  3.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
  4. Alpert, C. L.,Kaiser, A. P.(1992).Training parents as milieu language teachers.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16(1),31-52.
  5. American Speech Language Hearing Association=ASHA(2008).,未出版
  6. Hetzroni, O. E.(2003).A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 school-wide plan for implementing AAC in a school for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28(3),283-296.
  7. Hetzroni, O. E.,Roth, T.(2003).Effects of a positive support approach to enhanc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who have challenging behaviors.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38,95-105.
  8. Kaiser, A. P.,Gray, D. B.(1993).Enhancing children's com munication: Research foundations for intervention.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9. Snell, M. E.(Ed.)(1993).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New York, NY:Macmillan Reference.
  10. Sternberg, L.,McNerney, C. D.,Pegnatore, L.(1987).Developing primitive signaling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Mental Retardation,25(1),13-20.
  11.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12. 林惠卿(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3. 林寶貴(1983)。身心障礙兒童語言治療教育。臺北市:台灣書店。
  14. 林寶貴、錡寶香(2006)。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
  15. 洪彩鳳(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私立淡江大學。
  16. 胡雅婷(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17. 徐木蘭(1994)。行為與科學管理。臺北市:三民。
  18.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19.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20. 楊國屏(1996)。輔助溝通系統。科學月刊,27,925-935。
  21. 楊熾康校閱、Cook, A. M.、Hussey, S. M.(2007)。輔助科技原則與實行。臺北市:心理。
  22. 劉麗容(1994)。如何克服溝通障礙。臺北市:遠流。
  23. 蔡毓玲(2004)。智能障礙學生的語言溝通訓練。臺北市:心理。
  24. 蔡馨葦(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羅翌菁、葉秀鈺、王淑娟(2015)。國小特教班學生溝通輔具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臺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34,53-86。
  2. 卓容安,朱思穎,王文潔(2022)。核心反應訓練融入輔助溝通系統提升無口語特殊幼兒溝通能力之成效。特教論壇,3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