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埔里人口變遷(1903-1943)-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構特色

并列篇名

Demographic Change in Colonial Taiwan (1903-1943)-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Wu-niu-lan's Demographic Structures

DOI

10.29890/HJCN.200807.0002

作者

邱正略(Cheng-Lueh Chiu)

关键词

日治時期 ; 埔里 ; 地方史研究 ; 人口變遷 ; 戶口調查簿 ;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 國勢調查 ; colonial rule ; Puli ; local history research ; demographic change ; household registers ;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opulation Currently Living in Taiwan ; Statistics from the Provisional Household Censuses on Tai

期刊名称

暨南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10&11期(2008 / 07 / 01)

页次

49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研究日治時期埔里地區的發展史,人口變遷的探討可以說是一項基礎工作。由於日治時期留下包括「人口統計」與「戶口調查簿」等爲數可觀的人口資料,這些資料也成爲探討埔里地區人口變遷的重要史料。本文嘗試利用既有的「人口統計」相關史料,對於日治時期埔里地區的人口變遷進行初步的探討,除了介紹相關史料之外,也嘗試將這些人口統計數據整理成一些圖表,藉以解析這些數據當中呈現出哪些值得注意的現象,以及凸顯出哪些尚待探究的問題。此外,也擬採用比較的方式,將「埔里地區」的「人口統計」與「全島」的數據及「烏牛欄庄」的數據進行比較,藉以凸顯「埔里地區」人口統計圖表的特點,包括初期移入人口比例頗高、閩南人在族群結構上未達半數、平埔族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三成左右。

英文摘要

Understanding demographic change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li (埔里)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Japanese colonial authorities compiled numerous demographic sources, there are large amounts of valuable historical data tha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se phenomena.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other related sources to engage in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lonial-era demographic change in Puli, while also relying on the compilation of tables and charts to help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data and indicate which problems remain to be researched. In addition, the paper adop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nvolving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village of Wu-niu-lan (烏牛欄) and other parts of Taiwan, as this should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uli's population structures, including extensive migrati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Aboriginal ethnic group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明治40 年(1907)刊行。
  2.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大正元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2 年(1913)刊行。
  3.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大正2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3 年(1914)刊行。
  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便覽》,昭和2 年(1927)刊行。
  5.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編纂,《臺灣戶口制度要論》,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925。
  6.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明治41 年(1908)刊行。
  7.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明治 41 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2 年(1909)刊行。
  8.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昭和8 年(1933)二月十五日發行。
  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表》,昭和2年(1927)刊行。
  10. 臺灣總督府,《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編)》,昭和9 年(1934)刊行。
  11.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概數》,大正15 年(1926)刊行。
  1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表(州廳編)》,昭和8 年(1933)6 月17 日發行。
  13.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臺灣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53。
  14.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明治 40 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1 年(1908)刊行。
  15.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昭和13 年末《臺灣常住人口統計》,昭和14 年(1939)刊行。
  16.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覽表》,大正11 年(1922)刊行。
  17.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明治 36 年《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3。
  18.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大正6 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7 年(1918)刊行。
  19.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街庄社別住居及戶口等)》,明治40 年(1907)刊行。
  20.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 39 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0 年(1907)刊行。
  21.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昭和14 年末《臺灣常住人口統計》,昭和15 年(1940)刊行。
  22.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大正7 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9 年(1920)刊行。
  2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概報》,昭和6 年(1931)一月。
  2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全島之部)》,大正十二年(1923)刊行。
  25.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
  26.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住居世帶及人口》,大正10年(1921)刊行。
  2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大正6 年(1917)刊行。
  28. 戴炎輝,〈五十年來之臺灣法制〉,《臺灣文化》5:1,(臺北,1949),頁1-13。
  2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全島之部)》,大正6 年(1917)刊行。
  30.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纂,《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臺灣總督府,1938。
  31.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概數》,大正10 年(1921)刊行。
  32.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 38 年12 月31 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0 年(1907)刊行。
  33. 臺灣總督府,《國勢調查結果表》,昭和12 年(1937)3 月30 日發行。
  3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概報》,昭和10 年(1935)12 月刊行。
  3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6 年(1917)刊行。
  36.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州廳之部)》,大正12 年(1923)刊行。
  3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大正7 年(1918)刊行。
  38. 山中永之佑編(2002)。新․日本近代法論。京都:株式會社法律文化社。
  39.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40. 李棟明(1969)。日治時期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臺灣文獻,20(2),1-28。
  41. 孟祥瀚(1991)。日治時期臺灣東部地區人口增加之研究。興大文史學報,21,179-206。
  42. 林聖欽(1995)。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以玉里、池上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27-54。
  43. 林衡道編(1990)。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
  44. 邱正略(2003)。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庵事件研究為例。臺灣史料研究,20,94-118。
  45. 邱正略、康豹(2004)。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對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為例。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6. 姚人多(2001)。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
  47. 施添福(2000)。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47,3-28。
  48. 洪汝茂(1999)。日治時期戶籍登記特殊用語編譯。臺中:臺中縣豐原市戶政事務所。
  49. 洪汝茂(2001)。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臺中:臺中縣政府。
  50. 洪慶麟(1967)。臺灣戶政制度之沿革。臺灣文獻,18(2),95-109。
  51. 洪麗完(1999)。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臺灣文獻,50(1),17-59。
  52. 陳正祥、段紀憲(1951)。臺灣之人口。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53.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54. 富田哲(2003)。1905 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が語る臺灣社會—種族、言語、教育を中心に。日本臺灣學會報,5,87-106。
  55. 黃昭堂(1989)。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
  56. 黃靜嘉(2002)。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商務。
  57. 溫振華(1986)。日治時期臺北市臺人移入地分析。臺灣風物,36(4),1-46。
  58. 溫振華(1986)。二十世紀上半葉宜蘭地區的人口流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4,239-292。
  5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69)。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進學書局。
  60. 劉榮傑(1997)。日據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臺北:臺北市萬華區第一戶政事務所。
  61. 蔡慧玉(1994)。日治時代臺灣的保甲戶籍行政。臺灣風物,44(3),107-136。
被引用次数
  1. 邱正略(2009)。日據時期地方史研究新嘗試—以埔里地區人口資料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41,12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