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資治通鑑‧漢紀》看司馬光對《史記》的看法

并列篇名

The Perspectives of Si Ma Guang on Shi Ji according as Zi Zhi Tong Jian

DOI

10.29890/HJCN.200907.0007

作者

王蕙芸(Huei-Yun Wang)

关键词

資治通鑑 ; 司馬光 ; 史紀 ; 司馬遷 ; 正統觀 ; Zi Zhi Tong Jian ; Si Ma Guang ; Shi Ji ; Si Ma Qian ; legitimism ; political position

期刊名称

暨南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9 / 07 / 01)

页次

291 - 3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司馬遷與司馬光對中國史學極具影響力。司馬遷不僅以《史紀》奠定了中國以人爲主的史書體例,更重要的事,司馬遷「太史公曰」將自己理念抒發其中,班固繼司馬遷撰寫《漢書》,中國正史書寫模式大抵完備。爾後欲瞭解中國史家中心思想便可藉由史書之評論,窺知一二。《資治通鑑》則是司馬光以編年體杜撰,參考大量史書與文獻,嚴格審視其資料來源,並將其思想透過「臣光曰」詳加闡述。本文將以「漢武紀事」爲界,試將二部史學巨作《史記》《資治通鑑》加以相比,並以班固《漢書》相輔,將三部史書對特定七則史事取材與陳述,以及將三者評論相比擬,以便清楚勾勒司馬光對特定史事之意見,並藉此了解二司馬的不同的史觀。

英文摘要

Shi Ji written by Si Ma Qian and Zi Zhi Tong Jian written by Si Ma Guang both editor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science. The content in prior one highlighted individual influence. Conversely, the latter one emphasized the process of the events, and the impact of the event as well. Moreover, Zi Zhi Tong Jian embedded more legitimism and ethic position than Shi Ji. Furthermore, the two editors expressed their intellectual concepts through ”Tai Shi Goug Yue” and ”Chun Guang Yue”.In this thesis, I attempt not only to clarify the main political principle of Si Ma Guang but also to realize his philosophical idea for Chinese history. According to seven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occurred before ”Monarch Han Wu,” I would draw a parallel between the two writings-Shi Ji and Zi Zhi Tong Jian. In addition to these two writings, I would make Han Shu as control group.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style of narration between Shi Ji and Zi Zhi Tong Jian is one of way to comprehend their main ideas. There is another comparison to define their different political position with their com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田浩(2002)。史學與文化思想:司馬光對諸葛亮故事的重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1)
    連結:
  2. 宋司馬光(1966)。司馬溫公集。臺北:藝文。
  3. 宋司馬光(1987)。資治通鑑考異。上海:上海古籍。
  4. 宋司馬光、胡三省音注(1960)。資治通鑑。臺北:啟明書局。
  5. 明王夫之、楊家洛編(1973)。讀通鑑論。臺北:世界書局。
  6. 王仁祥(2005)。臺北,台大歷史研究所。
  7. 王民信(1976)。史記研究之資料與論文學引。臺北:學海出版社。
  8. 王初慶(2002)。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延討會論文,臺北:
  9. 王德保(2001)。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0. 王德毅(1987)。司馬光。臺北:臺灣商務。
  11. 史次耘(1964)。司馬遷與史記。臺北:廣文出版社。
  12. 田浩(2003)。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3. 白壽彝(1963)。司馬遷和班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1-26。
  14. 朴宰雨(1994)。史記漢書比較。北京:國學出版社。
  15. 吳見思(1970)。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出版社。
  16. 吳錫鏗(1973)。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17. 宋衍申(1990)。司馬光傳。北京:北京出版社。
  18. 宋晞(1954)。司馬光史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 李昌憲(1998)。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 李景星(1986)。四史評議。長沙:岳簏書社。
  21. 李裕民(1994)。司馬光日記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2. 阮芝生(197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23. 林珊湘(2006)。《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24. 施丁(2003)。資治通鑑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徐文珊(1992)。史記評介。臺北:維新書局。
  26. 徐朔方(1984)。史記論稿。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7. 高禎霙(2001)。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8. 張大宇、安平秋(2005)。史記研究及成。北京:華文出版社。
  29. 張元(197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30. 張元(1995)。胡三省史學標準新探:簡論《通鑑胡注》與《胡注表微》。中國學報,35,61-69。
  31. 張立平(198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2. 張桂萍(2004)。《史記》與中國史學傳統。學習與探索,1,118-124。
  33. 張須(1984)。通鑑學。臺北:聚珍出版社。
  34. 張敬琪(1984)。通鑑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35. 張謙(1993)。資治通鑑與中國歷代文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36. 梁文璿(195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
  37. 許淑華(2002)。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38. 郭瓊瑜(200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39. 陳光崇(1999)。通鑑新論。瀋陽:遼寧教育。
  40. 陳克明(1990)。司馬光學術。湖北:人民出版社。
  41. 陳樹雯(2003)。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言學研究所。
  42. 陶懋炳(1989)。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43. 逯耀東(2007)。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出版社。
  44. 詹崴茹(2006)。彰化,國立彰師大國文研究所。
  45. 鄒永賢(1998)。資治通鑑治國思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46. 劉乃和、宋衍申(1986)。司馬光與資治通鑑。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
  47. 劉文星(1994)。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48. 潘英(1987)。資治通鑑司馬光史論之研究:資治通鑑中心思想。臺北:明文出版社。
  49. 蔡雅惠(2001)。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50. 鄭之琪(1997)。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出版。
  51. 鄧啟(1994)。司馬光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2. 鄧璞磊(1977)。司馬遷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社。
  53. 韓兆琦(1982)。史記選注集說。南昌:江西人門出版社。
  54. 魏聰祺(2001)。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