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貿易小口到宗教中心:十九世紀以來笨港市鎮機能的發展與變化

并列篇名

From Minor Port to Religious Centr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Ben-Gang'sTown Function since the 19(superscript th) Century

DOI

10.29890/HJCN.201207.0004

作者

鄭螢憶(Ying-Yi Cheng)

关键词

朝天宮 ; 笨港 ; 北港 ; 宗教中心 ; 私設鐵路 ; 貿易 ; private railway ; Pei-kang ; Ben-gang ; Ch'ao t'ien temple ; The Doge's Palace

期刊名称

暨南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2 / 07 / 01)

页次

77 - 1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笨港地區的商業貿易主要以轉口米、糖、油等物品為主。清日交替後,臺灣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日漸薄弱,再加上港口淤積,因此整體商貿急速衰退,郊商紛紛撤資,市況不振。不過,就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縱貫鐵路的開通造就兩面性的影響。一方面因為交通路線的改變,北港的農產品集散功能逐漸遭受取代。另一方面,卻也因與縱貫鐵路相連的私設鐵路鋪設,縮短香客前往參拜的時間,提高香客的意願,因此創造大量旅客同時湧入北港。這也促使衰微的商況逐漸復興、產業進行調整。除原本興盛的油品製造業持續發展外,因應香客需求的線香、金銀紙製造業、經營客棧、物品販賣等行業興起,導致日治時期北港地區的商業發展與朝天宮產生緊密的關係,出現一種「宗教經濟」的形態。這也致使臺灣總督府在興建諸多基礎建設時,必須將其納入考慮,間接加快北港地區的市街計畫的更新,促使出現以朝天宮為核心的市鎮結構。

英文摘要

Ben-gang is a legal intermediary port which traded for rice, sugar and oil.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en-gang was renamed ”Pei-kang”. In this time, Pei-gang's character of town business had declin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 of trade and the harbor silt. Even more, Pei-kang's town function had turned into a religious center due to the private railway. Private railway not only brought Ch'ao ti'en temple lots of pilgrims, but it also had a contribution to grow up Pei-kang's religious econom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鄭螢憶(2008)。科技、信仰與地方發展:日治時期私設鐵路與北港朝天宮之關係。暨南史學,10、11 號,50-107。
    連結:
  2. 臺南州商品陳列館,《臺南州商工便覽》(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4),頁 163-171。
  3. 〈北港朝天宮落成所見〉,《臺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五年一月十八日,第 4181 號,第四版。
  4. 〈北港媽祖盛況〉,《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六年三月十六日,第 6002號,第六版。
  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明治三十八年臺灣外國貿易概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6),頁 43。
  6. 〈市區計畫委員會〉,《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第13071 號,第二十版。
  7. 〈改築擴張〉,《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一年十一月二日,第 13148號,第八版。
  8. 〈嘉義與市區改正〉,《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二年二月十四日,第 4531號,第六版。
  9. 嘉義廳庶務課,《嘉義廳第二統計書》(臺南:臺南新報支局印刷部,1920),頁 168-169、173。
  10. 〈北港街水道敷設運動〉,《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四年六月廿四日,第 9024 號,第一版。
  11. 〈香客近況〉,《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三年四月廿三日,第 10058 號,第四版。
  1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第十三產業年報(大正六年)》(臺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20),頁 300-301。
  13. 〈市區改正〉,《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三年五月廿日,第 10085 號,第四版。
  14. 〈製造香數〉,《臺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三年三月廿三日,第 3568號,第三版。
  15. 〈北港市區改正〉,《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六年六月廿六日,第 6104號,第五版。
  16. 〈北港市區改正〉,《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七年六月十五日,第 6458號,第五版。
  17. 〈北港朝天宮總會〉,《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九年九月十二日,第 12403號,第四版。
  1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第十二產業年報(大正五年)》(臺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19),頁 478。
  19. 〈停車場前通リ鋪裝に着工〉,《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第 137620 號,第五版。
  20. 北港街役場編,《北港街要覽》(嘉義:北港街役場,1932),頁 3-4。
  21. 〈重修笨港水仙宮碑記〉
  22. 〈北港街水道施設具體計畫成る〉,《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三年五月八日,第 10073 號,第八版。
  23. 〈北港之百斯篤〉,《臺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一年二月六日,第 2928號,第五版。
  2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中間報(臺南州北港郡)》(臺北:松浦屋印刷部,1933),頁 25。
  25.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第十八編》(臺北:臺灣總督府,1912),頁 479。
  26. 〈嘉義廳告示4號〉,《嘉義廳報》,大正二年一月十六日,第15 號,頁3。
  27. 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北港街市市區決定二付告是方達〉,0019350090114-115。
  28. 〈私設鐵道の競爭〉,《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五年四月三日,第 5663號,第五版。
  29. 〈北港の媽祖大祭〉,《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二年五月一日,第 8239號,第七版。
  30. 〈嘉義廳告示16 號〉,《嘉義廳報》,大正二年六月廿七日,第 27 號,頁 81。
  31. 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北港街市市區決定ニ付告是方達〉,0019350090117。
  32. 〈北港輕鐵競爭〉,《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二年三月六日,第 4581號,第五版。
  33. 〈輕鐵業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一年十二月六日,第3180 號,第六版。
  34. 〈鐵道運輸狀況〉,《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五年二月十四日,第 5695號,第三版。
  35. 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北港街下水溝改修費並數地寄附ノ件〉,0064190020020。
  36. 〈北港街籌設水道〉,《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元年十一月廿八日,第9546 號,版次不明。
  37. 〈路關改築〉,《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三年(1929)二月廿日,第 10359號,第四版。
  38. 臺灣總督府,《臺灣工場通覽(大正十四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5),頁 21、33、97、127。
  39. 〈汽車賃減價廣告〉,《臺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五年三月二日,第4223 號,第五版。
  40. 〈重修南港水仙宮碑記〉。
  41. 〈北港市區改正〉,《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七年一月十二日,第 6304號,版次不明。
  42. 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北港市區計畫道路線廢止ノ件〉,0065380120060-63。
  43.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僊景李家錄》,1411465(66-44)。
  44. 〈北港水道二十二日通水〉,《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五年六月廿六日,第 10846 號,第四版。
  45. 〈臺南州告示 141 號〉,《臺南州報》,昭和十一年九月十日,第 1256號,頁 259。
  46. 臺灣總督府企畫部,《臨時國勢調查結果表•昭和十四年》,第一卷州廳編(臺北:臺灣總督府企劃部,1941),頁 56。
  47. 〈北港街路決定推廣〉,《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一年七月廿三日,第 13147 號,第四版;〈北港街視察團視察道路改築〉,《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一年八月廿三日,第 13078 號,第八版。
  48. 清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9. 清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0. 清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清倪贊元(1959)。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2. 清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3. 清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4. 清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5. 方豪(1972)。澎湖、北港、新港、宜蘭之「郊」。現代學苑,9(8),27-32。
  56. 王見川編(1997)。民間宗教。臺北:南天書局。
  57. 沈昱廷(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58. 卓克華(2007)。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文化。
  59. 林玉茹(1994)。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111,59-107。
  60. 林玉茹(1996)。清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事房。
  61.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社。
  62. 林玉茹編(2009)。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
  63.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64. 洪敏麟(1972)。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2),10+30。
  65. 徐泓編(1983)。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66. 涂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67. 張麗俊、許雪姬編纂解說、洪秋芬編纂解說(2001)。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8. 陳正祥(1993)。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南天書局。
  69.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70. 陳宏維(2008)。臺灣中部市街群的形成與區域變遷(1684-1895)。白沙歷史地理學報,5,120。
  71. 富田芳郎(1954)。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10),5-6。
  72. 曾月吟(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系。
  73. 蔡昇璋(2006)。日治初期港口「郊商」與「特別輸出入港」之設置。臺灣文獻,57(4),192-193。
  74. 蔡相煇(2001)。清代北港的閩臺貿易。空大人文學報,10,109-122。
  75. 鄭螢憶(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76. 戴寶村(1996)。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臺灣歷史論文選輯,臺北:
  77. 戴寶村(198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78. 濱島敦俊、朱海濱譯(2008)。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79.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197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臺北:文岡圖書。
  8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197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臺北:文岡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