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家事」到「公事」:《㽦辭》中所見晚明婦女非殉節型自殺案件

并列篇名

From "Family Affairs" to "Criminal Cases": Cases of Women Commit Suicide Except toDefend Her Virtue in Xunci

DOI

10.29890/HJCN.201207.0002

作者

吳景傑(Jing-Jie Wu)

关键词

判牘 ; 㽦辭 ; 婦女非殉節型自殺 ; 圖賴 ; 威逼人致死 ; private judicial collected papers ; Xunci ; women ; on-martyr forms of suicides ; tu lai ; wei bi ren zhi si

期刊名称

暨南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2 / 07 / 01)

页次

7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明代判牘《㽦辭》所收錄的婦女非殉節型自殺案件,討論原本應該屬於家務事的自殺行為形成訴訟的原因,並且以律條的定義與案件內容的對照,分析州縣官是以「威逼」而非「圖賴」理解婦女非殉節型自殺案件,並以〈威逼人致死〉律進行審判。三木聰研究福建地區圖賴現象時,認為審判者面對圖賴案件時,為了將案件壓在州縣層級,因此採用〈威逼人致死〉律,而非〈殺子孫及奴婢圖賴人〉律。本文的理解便可用以重新檢視三木聰對於圖賴案件審判過程的結論。

英文摘要

By using material from the private judicial collected papers ”Xunci (㽦辭)” in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iscuss why some family affairs of which women commit suicide except to defend her virtue could change into criminal cases. I will compare those cases with legal regulations, and try to indicate that, in the judgment, the governor would rather adopted the concept of coercion (wei bi 威逼)than tu lai (圖賴). Researching the phenomenon of tu lai in Fujian area, Satoshi Miki presumes that the governor would not adopt the clause ”sha zi sun ji nu bi tu lai ren lü” (〈殺子孫及奴婢圖賴人〉律) but to take the clause ”wei bi ren zhi si lü” (〈威逼人致死〉律) in order to make the criminal cases stayed in the county. As stated above, this article can be used to check Satoshi Miki’s conclusion of the judgment process in tu la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于志嘉(2004)。從《㽦辭》看明末直豫晉交界地區的衛所軍戶與軍民詞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4),745-795。
    連結:
  2. 吳景傑(2008)。《㽦辭》中的婦女買賣。暨南史學,10、11,1-48。
    連結:
  3. 劉彥成(2007)。明代大名府的社會風氣變遷:以嫁娶風氣為例。史轍,3,87-99。
    連結:
  4.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5. (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6. 明周某(1990)。大明律例註釋祥刑氷鑑。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7. 明貢舉(1990)。大明龍頭便讀傍訓律法全書。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8.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明張肯堂(1970)。㽦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明彭應弼(1990)。鼎鐫大明律例法司增補刑書據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9. 明馮夢龍(2003)。警世通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 明雷夢麟、李俊點校、懷效鋒點校(2000)。讀律瑣言。北京:法律出版社。
  21. 明蘇茂相(1990)。新刻大明律例臨民寶鏡。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2. 清黃六鴻、小畑行簡訓詁、山根幸夫解題(1978)。福惠全書。臺北:九思。
  23. 中村茂夫(1973)。清代刑法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4. 五味知子(2009)。「誣姦」與貞節:以晚明至清前期的判牘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223-256。
  25. 毛立平(2007)。清代嫁妝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 王亞新編、梁治平編(1998)。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27. 史景遷、李孝愷譯(2001)。婦人王氏之死。臺北:麥田。
  28. 安碧蓮(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29. 吳振漢(2008)。明代非殉節型自殺行為探究。兩岸發展史研究,5,1-36。
  30. 段文豔(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31. 孫江編(2004)。事件.記憶.敘述。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
  32. 高橋芳郎(1999)。明律「威逼人致死」条の淵源。東洋學報,81(3),336-337。
  33. 張孟珠(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34. 野村鮎子(2008)。明清散文中的女性與家庭暴力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09-225。
  35. 費絲言(1998)。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36. 黃彰健編(1994)。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7. 黃寬重編(2008)。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38. 楊一凡編(2004)。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9. 楊一凡編(2005)。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0. 楊一凡編、王旭編(2006)。古代榜文告示彙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1. 楊一凡編、王旭編(2006)。古代榜文告示彙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2. 濱島敦俊(2007)。明末華北地區地方士人的存在型態:以《㽦辭》為中心。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臺北:
  43. 濱島敦俊、徐世虹譯、鄭顯文譯(1999)。明代的判牘。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成都:
被引用次数
  1. 高嘉謙(2021)。風和馬來世界:王大海《海島逸志》的華夷風土觀。中山人文學報,51,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