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的「華南地方史」研究:以《歷史人類學學刊》與《歷史.田野叢書》為例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Local History over Past Decade in South China: With Journal of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Series of Historical Fieldwork Books for Example

作者

洪維晟(Wei-Sheng Hung)

关键词

歷史人類學 ; 《歷史人類學學刊》 ; 《歷史.田野叢書》 ;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 Journal of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 Series of historical fieldwork books

期刊名称

暨南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3 / 07 / 01)

页次

123 - 1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地方史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三○年代左右,中國大陸內部歷史學界有傅衣凌與梁方仲兩位學者帶領其子弟,對民間文獻進行收集與分析,並走入田野實查的農村社會研究。爾後其弟子們與歐美學界的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合作,首開以文獻閱讀結合大量田野考察等方法來研究中國地方史。於香港科技大學設有華南研究中心、廣州中山大學設立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本文將以《歷史人類學學刊》和《歷史.田野叢書》分析當代中國大陸華南地方史中「人群的凝聚、社會組織與結構」、「地方秩序的運作」、「商業發展、市場經濟與社會風氣」、「信仰、儀式與宗教」和「土著、移民與地權」等研究課題。也應擴展如「生態環境史」與「性別史」等其研究視角和利用GIS來重建中國各地方的歷史風貌。並提出歷史家在運用社會學科理論以及追求新材料,不應忘記歷史學以史料考證為基礎的根本。

英文摘要

he researches of local history in China have begun around 1930s; historians in China have two scholars, Fu Yi-ling (傅衣凌) and Liang Fang-zhong (梁方仲), leading with their disciple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folk literatures, they also research the fieldwork of rural society in great depth. Later, their disciples with sociologist and anthropologist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firstly integrate a large amount of fieldwork by reading folk literatures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the local history in China. Besides, they set up South China Research Center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n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ontemporary local history in South China with Journal of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and Series of historical fieldwork books. The following are research topics: ”The bind of peopl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The operation of local order,” ”Business development,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 trends,” ”Beliefs, rituals and religions,” ”Natives, migrants and land rights”.This article will extend as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Gender by using their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GIS,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 features each place in China.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the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and pursuit new materials that historians uses. These theories and materials should always be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唐立宗(2003)。《歷史人類學學刊》創刊號出版簡介。明代研究通訊,6,162。
    連結:
  2.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網頁:http://www.ith.sinica.edu.tw/about_01.php。檢索時間:2012 年7 月15 日。
  3.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網頁:http://schina.ust.hk/blank.htm。http://schina.ust.hk/blank.htm。查閱時間2012 年7 月15 日。
  4.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臺北,1928),頁11、頁5-7。
  5.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6. (2006)。歷史‧田野叢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7.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網頁:http://schina.ust.hk/blank.htm。查閱時間2012 年7 月15 日。
  8. 明沈德符(1995)。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9. 清余文儀修、清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清劉業勤修、清凌魚纂(1974)。〔乾隆〕揭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1. 王振忠(1997)。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166-167。
  12. 司徒尚紀(1993)。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3. 宋怡明(2003)。胡田寶與清中葉同性戀話語。歷史人類學學刊,1(1),67-82。
  14. 李文良(2007)。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1680-1740)。歷史人類學刊,5(2),1-38。
  15. 李文良(2005)。清代臺灣岸裡社熟番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歷史人類學刊,3(1),1-29。
  16. 杜維運(2009)。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7.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
  18. 林玉茹編(2012)。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 科大衛(2004)。告別華南研究。學步與超越:華南研究會論文集,香港:
  20. 徐泓(2006)。風華再現:清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歷史人類學刊,4(2),37-70。
  21. 徐曉望(1999)。從《閩都別記》看中國古代東南區域的同性戀現象。尋根,1999(1),39。
  22. 翁佳音(1999)。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
  23.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板橋:稻鄉出版社。
  24. 張彬村(2002)。美洲白銀與婦女貞節:1603 年馬尼拉大屠殺的前因與後果。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八),臺北:
  25. 張增信(1988)。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臺北:中國學術著作?助委員會。
  26. 莊英章(2005)。歷史人類學與華南區域研究:若干理論範式的建構與思考。歷史人類學學刊,3(1),160-167。
  27. 莊國土(1990)。海貿與移民互動:十七至十八世紀閩南人移民臺灣原因─兼論漳泉籍移民差異。臺灣文獻,51(2),11-25。
  28. 陳宗仁(2006)。公司源流初探:兼論明清時代商船的人員結構及其隸屬關係。清史論集,北京:
  29. 陳秋坤(2004)。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刊,2(2),1-26。
  30. 陳國棟(2005)。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31. 陳賢波(2005)。「割都分治」之下:明末清初潮州屬縣都圖爭端的初步分析。歷史人類學刊,3(2),57-88。
  32. 陳麗華(2012)。隱匿的潮州人:臺灣屏東沿山區域漢人族群的建構。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
  33. 陳麗華(2008)。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刊,6(1、2),147-171。
  34. 陳麗園(2004)。跨國華人社會的脈動:近代潮州人的僑批局網絡探析1911-1949。歷史人類學刊,2(2),83-109。
  35. 賀喜(2011)。亦神亦祖:粵西南信仰構建的社會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6. 賀喜(2008)。土酋歸附的傳說與華南宗族社會的創造:以高州冼夫人信仰為中心的考察。歷史人類學刊,6(1、2),23-66。
  37. 黃向春(2005)。地方社會中的族群話語與儀式傳統:以閩江下游地區的「水部尚書」信仰為中心的分析。歷史人類學刊,3(1),115-154。
  38. 黃志繁(2006)。動亂、國家認同與「客家」文化:一個贛南聚落12-18 世紀的變遷史。歷史人類學刊,4(1),61-92。
  39. 黃志繁(2006)。「賊」、「民」之間:12-18 世紀贛南地域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0. 黃國信(2006)。區與界:清代湘粵贛界鄰地區食鹽專賣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1. 詹素娟(2007)。從地域社會出發的華南研究:與臺灣區域史研究的比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42. 趙世瑜(2006)。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3. 劉永華(2004)。亦禮亦俗:晚清至民國閩西四保禮生的初步分析。歷史人類學刊,2(2),53-82。
  44. 鄭振滿(2006)。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福建興化府歷代碑銘解析。歷史人類學學刊,4(1),1-28。
  45. 鄭莉、梁勇(2012)。新史料與新史學:鄭振滿教授訪談。學術月刊,44,155-156。
  46. 翦伯贊(2005)。史料與史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47. 蕭文評(2011)。白堠鄉的故事:地域史脈絡下的鄉村社會建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8. 蕭鳳霞(2003)。傳統的循環再生:小欖菊花會的文化、歷史與政治經濟。歷史人類學學刊,1(1),99-131。
  49. 鮑煒(2003)。清初廣東遷界前後的盜賊問題:以桂洲事件為例。歷史人類學刊,1(2),85-97。
  50. 濱下武志(1995)。漫論華南研究和資料中心的設立。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中心資料通訊,1,2。
  51. 譚偉倫(2005)。中國東南部醮儀之四種形態。歷史人類學刊,3(2),131-156。
被引用次数
  1. 林榮盛(2017)。書評:科大衛,《明清社會和禮儀》。臺大歷史學報,60,27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