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南亞新移民的子女在幼稚園社會行爲發展探析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Child Social Behavior Deveolp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 New Immigrant Family

DOI

10.6475/JECE.200906.0097

作者

蒋姿儀(Tzu-Yi Chiang);林季宜(Chi-Yi Lin)

关键词

新移民子女 ; 幼稚園 ; 社會行為發展 ; Southeastern Asia ; New Immigrant ; Social Behavior ; Kindergarten

期刊名称

幼兒教育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9 / 06 / 01)

页次

97 - 1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乃在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家庭之背景及其子女在幼稚園中社會行為發展現况,以及與本國子女差異之情形。 本研究以台中市公私立幼稚園5歲以上幼兒為對象,採分層叢集随機方式取樣,分别抽取母親為本國籍之幼兒170人,與柬南亚新移民幼兒170人,共計340人作為本研究之對象,回收287份,回收率約八四成,排除母親為大陸籍,未满五歲以及作答不完全者,有效樣本計232名。本研究經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分析有以下研究發現: 一、台中市東南亞新移民幼兒之父母雙方年齡差異頗大,母親最小者為23歲,最大為46歲;而父親年齡最小者為22歲,最大為67歲;新移民父親平均年齡為43.26,母親為31.86,父母雙方年齡之平均差異約為12歲。 二、新移民母親的教育程度普遍低於父親,父親教育程度以國中(34.7%)與高中(35.6%)居多,大專以上者佔17.8%;而母親的教育程度,高中學歷者佔14%,大專以上者11%,一半以上的學歷在國中或國小(73%)。新移民父母親之教育程度均顯著低於本國籍父母親,二者相較頗大,其中尤以母親的差距较大。 三、根據研究顯示,與本國籍母親的幼兒相較,新移民幼兒之家庭經濟狀況較不佳,但在主要照顧者與家庭結構上,二者並無顯著之差異。 四、新移民幼兒之父母親教蓑養方式,大都屬於開明權威,約佔58%,其次為寬鬆放任,為28%,屬於專制權威者佔11%;此與本國父母親相較,本國父母親屬寬鬆放任與專制權威者顯著於新移民父母,但本國父母親之教養方式,屬開明權威者则遠较新移民多。 五、本研究顯示,新移民幼兒社會行為發展平均分數為113.74,母親本國籍幼兒则為130.03,二者遠顯著差異。 六、父親的教育程度與東南亞新移民幼兒社會行為發展有關,大專以上學歷父親幼兒之社會行為發展較國中以下學歷父親之幼兒来得好,而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者之幼兒,其社會行為之發展也較母親學歷僅國小之幼兒來得好。 七、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是否與新移民幼兒社會行為發展有關,由研究得知無論是父親或母親,若其教養方式屬「開明權威」,則其幼兒之社會行為發展较教養方式為「寬鬆放任」者好。 八、在新移民幼兒之性别、主要照顧者、家庭經濟状况與家庭型態等,均與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無顯著差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in preschool of the new immigrant family.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ntization research approach, uses social development investment to measure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The subjects, 170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new immigrant family and 170 in the Taiwan mother family sele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in 41 public and private kindergartens in Taichung City. There were 232 valid assessments and questionnair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age discrepancy between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new immigrant family is greatly, the average age differs by 12 years. 2. The education degree in children's parents from Taiwan mother is far higher than those from Southeast Asia new immigrant. 3. The score of the 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is 113.74 in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 family and 130.03 from Taiwan mother family. 4. The soc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Taiwan mothers get higher scores than those with Southeast Asian mothers. 5. The child soc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their parents' age, economical condition and family structure are not differeuced correlation in southeastern Asia new immigrant family. 6. The child soc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in southeastern Asia new immigrant family is related to parenting style. 7. The mother's and father's education degree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in southeastern Asia new immigrant famil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Baranowski, T.,Perry,C.L,Parcel,G.S.,Glanz k.(Eds.)(1997).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California:Jossey-Bass.
  2. Barnes, P.(ed.)(1995).Person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Oxford:Blackwell.
  3. Coic, J. D.,Dodge, K. A.,Kupersmidt, J. B.,S. R. Asher (Eds),J. D. Coie (Eds)(1990).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Eisenberg, N.(1982).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
  5. Hurlock, E. B.(1974).Personality development.New York:McGraw-Hill.
  6. Parker, J, G.,Asher, S.R.(1987).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d children at risk?.Psychological Bulletin,102(3),357-389.
  7. Wachs, T. D.(1992).The nature of nurture.Newbury Park, CA:Sage.
  8. 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
  9. 外籍配偶數及其子女數
  10. 王珮玲(1998)。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11. 吳淑美(1999)。學齡前課程本位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12. 林璣萍(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13. 涂妙如(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14. 張振宇(1988)。家庭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15.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94-97學年度)
  16. 莊稼嬰(1998)。兒童發展心理。台北:三民書局。
  17. 郭孝貞(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18.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19. 陳若琳(2001)。父母親教養目標及行為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報,30,31-48。
  20. 陳富美(2002)。母親的權威教養、民主教養與放縱教養的交互作用與幼兒社會行為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報,32,75-93。
  21. 陳湘淇(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幼教。
  22. 黃迺毓(199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23. 黃慧真譯(199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4. 廖鳳瑞、陳姿蘭編譯(2002)。幼兒表現評量-作品取樣系統。台北:心理出版社。
  25. 劉秀燕(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
  26. 蔣姿儀(2009)。新移民與非新移民的學齡前子女非語文智力與語文發展之研究。2009中部六校院聯合辦理幼兒教保論壇-幼兒教保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
  27. 蔣姿儀、曹鳳儀(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學齡前幼兒在幼稚園中同儕互動之探討。2005年幼兒情意教育與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
  28. 戴禹心(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與家庭學系。
  29. 謝慶皇(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30. 鍾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台中師院幼兒教育年刊,15,172-186。
  31. 鍾鳳嬌(1997)。親子溝通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8,133-176。
被引用次数
  1. 陳富美、李容蓉(2014)。溺愛教養之親子歸因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0,157-178。
  2. 鄭雅婷,陳采玲,陳孟秦,莊宗倩,林美杏(2020)。幼兒遊戲情境中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中科大學報,7(2),12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