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for Kaohsiung Area High School Teachers

作者

馬君萍(Chun-Ping Ma);游正忠(Cheng-Chung Yu);朱明政(Ming-Jeng Chu);莊淑蘭(Shu-Lan Chuang)

关键词

休閒參與動機 ; 休閒效益 ;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 leisure benefits

期刊名称

興大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14 / 01 / 01)

页次

139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情形。以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共575人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被要求填寫基本資料、休閒參與動機量表與休閒效益量表。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相關分析方法分析所有資料。研究結果顯示:一、在休閒參與動機中的成就需求動機、社會需求動機以及身心健康需求動機方面,男子高中職教師顯著高與女子高中職教師。二、在休閒效益中的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方面,男子高中職教師顯著高與女子高中職教師。三、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高成就需求、高社會需求以及高身心健康需求」的休閒參與動機組型與「高生理、高心理以及高社交」的休閒效益組型有關。最後,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練選手及未來研究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for Kaohsiung area high school teachers. A total of 575 high school teachers from Kaohsiung area served as subjects. All subjec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demographic data,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cale and leisure benefit scale. The one-way M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statistics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1) male high school teachers had higher scores in need fo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ed for social motivation and need for health motivation than female high school teachers; (2) male high school teachers had higher scores in physical benefit, psych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than female high school teachers; (3) Kaohsiung area high school teachers' ”high need for achievement, high need for social and high need for health”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ttern were correlated with high school teachers' ”high physical benefit, high psychological benefit and high social benefit” leisure benefit patter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are discuss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Bright, A. D.(2000).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2(1),12-18.
  2. Iwasaki, Y.(2006).Lei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iversity: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World Congreww of Leisure,China Zheuang Hangzhou:
  3. 王儷儒(2004)。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4. 吳永發(2006)。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
  5. 呂美利(2013)。嘉義縣,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
  6. 李建民(2012)。高雄市,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7. 李嘉慶(2001)。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8. 洪佑賢(2011)。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研究所。
  9. 洪長青(2008)。新北市,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10. 范智明(1999)。台北市,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
  11. 徐新勝(2006)。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12. 馬上鈞(2002)。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13.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的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67-78。
  14. 張月芬(2004)。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15. 張治文(200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16. 張春興(2002).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
  17. 郭淑菁(2003)。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18. 郭進財(2010).大學院校學生的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19. 陳中雲(200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休閒運動與管理研究所。
  20. 陳秀華(1993)。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
  21. 謝清秀(2009)。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
  22. 羅應嘉(2010)。新北市,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薛堯舜(2019)。健走活動參與動機、環境屬性、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嘉義運動i台灣健走活動為例。成大體育學刊,51(1),39-53。
  2. 張珈瑛(2017)。瑜珈參與者心流體驗、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3),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