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校運動會的神聖性探究

并列篇名

An Inquiry into the Sacred in School Sports Day

DOI

10.29818/SS.201012.0001

作者

林秀珍(Hsiu-Jen Lin)

关键词

神聖性 ; 運動會 ; 學校教育 ; the sacred ; schooling ; school sports day

期刊名称

運動文化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0 / 12 / 01)

页次

7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學校運動會的神聖性探究」為題,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首先從個人與社會方面,確立「神聖性」能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靈性需求、賦與世俗世界精神內涵,而免於庸俗化的危機,以及團結群體成員的向心力等正面價值與功能;其次,證成學校運動會統攝教育、運動與節慶的神聖元素,正視運動會的神聖性,能喚醒與會人員精神自律,發展出共有情感與群體認同的凝聚力,實現人文教化與文化薪傳的理想。 運動會是學校年度的重要盛會,也是許多人對學校教育的共同回憶,通過「寓教於樂」的身體活動,讓學校運動會回歸神聖的價值體系,來顯揚深度的人文精神與價值,這是教育人員的職責與努力的方向。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acred in school sports day. There are two parts included. First of all, from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sacred are discussed. Secondly, since school sports day combines the sacred elements in education, sports and festivals, the sacred in school sports days is justified. The school sports day based on the sacred can help the members in schools be aware of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impro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arry out the ideal of education. Manifesting the sacred in school sports day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modern times. If we can explore and make use of the holy essence of school sports day deeply,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will be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bring the holiness of school sports day into our awarenes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何明修,〈尋找正港的勞工文化〉,《中國時報》,2010.01.05,時論廣場。
  2. Caillois, Roger(1959).Man and the Sacred.Illinois:Free Press.
  3. Cooper, Andrew(1998).Playing in the Zone: Exploring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Sports.Boston:Shambhala.
  4. Durkheim, Emile(196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London:Collier Macmillan.
  5. Eliade, Mircea,Trask, Willard R.( trans.)(1959).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
  6. Elkins, David N.(1998).Beyond Religion.Illinois:The Theoretical Publishing House.
  7. Jackson, P.,Delehanty, H.(1995).Sacred Hoops: Spiritual Lesson of a Hardhood Warrier.New York:Hyperion.
  8. Sheehan, George(1989).Personal Best: the Foremost Philosopher of Fitness Shares Techniques and Tactics for Success and Self-Liberation.Pennsylvania:Rodale Press.
  9. 王邦雄(1985)。儒道之間。臺北:漢光。
  10. 王邦雄(2004)。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
  11. 王邦雄(1999)。人生的智慧。臺北:幼獅。
  12. 王鏡玲(2000)。艾良德的顯聖與宗教象徵系統。哲學與文化,27(12),1129-1146。
  13. 李豐楙(1992)。廟宇、廟會與休閒習俗─兼及道教廟、道士的信仰習俗。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14. 沈清松(1992)。解除世界的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臺北:時報。
  15. 孟憲承編(1989)。中國古代教育文選。臺北:五南。
  16. 洛西可夫、蔡承志譯(2002)。誰在操縱我們?現代社會的商業、文化與政治操控。臺北:貓頭鷹。
  17. 孫亦平主編(2003)。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上。臺北:昭明。
  18. 荊學民(2008)。神聖,我們該如何擁有。人文雜誌,2008(1),15-21。
  19. 張志剛(2003)。宗教學是什麼。臺北:揚智。
  20. 許立宏(2005)。運動哲學與教育。臺北:冠學。
  21. 許立宏(2009)。奧林匹克教育哲學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奧林匹亞體育文教基金會。
  22.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23. 黃美英(1994)。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
  24.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25. 歐陽教主編(1996)。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26. 鄭志明(2005)。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臺北:大元。
  27. 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
  28. 盧蕙馨主編、陳德光主編、林長寬主編(2003)。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五南。
  29. 謝冰瑩編譯(1987)。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
被引用次数
  1. 陳羿戎、陳羿戎(2012)。「運動英雄」的形塑要素─神話學觀點。運動文化研究,20,93-118。
  2. 林秀珍(2016)。適性教學與輔導的教育哲學基礎:從教育的世俗性與神聖性談起。中等教育,67(1),3-17。
  3. 王子欣(2011)。2010年台灣地區宗教類期刊篇目索引。輔仁宗教研究,23,18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