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身體與服飾─「女人味」的感知實踐

并列篇名

Body and Dress: Realizing the "Feminine" Perception

DOI

10.29818/SS.201112.0004

作者

李亦芳(Yi-Fang Li);程瑞福(Jui-Fu Chen)

关键词

性別 ; 女人味 ; 身體技能 ; Gender ; feminine ; body techniques

期刊名称

運動文化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1 / 12 / 01)

页次

97 - 1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融合知覺現象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以搓揉性別文化與身體的「服裝」為媒介,認為「女人味」是由身體、女性化服飾與當代的性別文化三者交織會合中呈現,並由我的身體將「女人味」具體體現出來,藉此探討其中的多重性與共通性。從文獻資料中檢視日常生活的穿衣經驗,發現在穿著女性化服飾時的種種知覺經驗,包括痛覺、動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以及無法分類的虛、酸、熱、脹、悶……等項目,相互綜合且共同感知,並引發出「控制感」作為「女人味」意涵的共通知覺焦點。體現出多元繽紛的「女人味」意涵,各意涵之間的關係既可相互衝突,亦可相互結合,僅管「女人味」的意涵隨著歷史進展而豐富流變,但在一種較為正式的場合之中,卻皆以「優雅」女人味為共通的主要呈現。而展現「女人味」的身體一方面是受社會性別文化限制與壓迫;另一方面也是女人在此有限的處境中主動選擇、展現自我的女人味。然而,這具有雙重面向的「女人味」皆是需經由身體的行為舉止才能具體的展現出來,是奠基於某種「身體技能」的,據此讓「女人味」變得可欲、可得且確實可行。由此理解,從古至今,為何女性總是如此頑強地實踐「女人味」,以主動追求欲望的行動者姿態,從父權社會與女性主義批判的夾縫中,以實在的「身體技能」掙脫無知的受害者形象。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with feminist viewpoints, and takes gender and body dress as media to show that the ”feminine” comes from the interlacing of body, feminine dress and modern gender culture.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the ”feminine” through her body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feminine”. The daily dressing experience was examined through docu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rception of feminine body dressing includes the senses of pain, action, vision, touch, hearing, smelling and various unclassified perceptions such as hollow, hot, distended and melancholy etc. These perceptions are linked with each other and have initiated the ”control feeling” as the common focus of the meaning of ”feminine”. Additionally,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feminine” have been presented. The meanings may be conflicted or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Even the meaning of ”feminine” has been chang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elegant” has always been the common sense of ”feminine”. However, on one hand the body that shows the ”feminine” has be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social gende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women can show their ”feminine” through their bodies within limitation. This double-sensed ”feminine” must be shown through body gestures as well as certain body techniques. Based on this, the feminine becomes desirable, achievable and workable. That is why women always insist on realizing ”feminine” perception. Further, it is also known why women realize the ”feminine” and actively seek desires regardless of feminine critics in the patriarchy society, and get rid of the innocent victim image through ”body techniqu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洪郁如(2009)。旗袍、洋裝、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31-66。
    連結:
  2. 鄭靜宜、林欣怡(2011)。解析女性服裝意象語彙之變遷─1996-2004 年VogueTaiwan 雜誌為例。設計學報,16(2),87-111。
    連結:
  3. 〈乳罩縫製法〉,《聯合報》,1953.09.08,6 版。
  4. 〈女士們注意:穿內衣襯裙的常識〉,《聯合報》,1959.06.27,7 版。
  5. 莊伯和等,《臺灣地區民俗調查研究》,臺北:中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1990。
  6. Connell, R. W.、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 (Gender)。臺北:書林。
  7. Corrigan, Peter、陳玉慈譯(2010)。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臺北:韋伯。
  8. Crane, Diana(2000).Fashion and Its Social Agendas: Class, Gender, and Identity in Clothing.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9. De Beauvoir, Simone,Parshley, H. M.(trans.)(1952).The Second Sex.New York:Alfred A. Knopf.
  10. Kaite, Berkeley(1995).Pornography and Differenc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11. Lurie, A.、李長青譯(1994)。解讀服裝。臺北:商鼎文化。
  12. Merleau-Ponty, M.,Edie, James M.(trans.)(1964).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ther Essays.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3. Negrin, Llewelyn(1999).The Self as Image: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modern Theories of Fashion.Theory, Culture & Society,16(3),99-118.
  14. Russ, Joanna(1975).The Female Man.London:The Women's Press.
  15. 中時編輯部(2011)。臺灣久久:玩樂一百年(第一冊)。臺北:天下文化。
  16. 早川紀代編(2005)。軍国の女たち。東京:吉川弘文館。
  17. 艾莉斯•馬利雍•楊、何定照譯(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
  18. 余舜德編(2008)。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
  19. 吳瀛濤(1983)。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
  20. 杜武志(2002)。皇民化運動與臺灣文化。臺北文獻,直字第139 期,163-214。
  21. 林蜀平(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22. 林衡道、馮作民譯(1975)。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青文。
  23. 林鍾雄(1987)。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
  24. 范情(2006)。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文化。
  25. 夏士敏(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文化大學家政學系。
  26. 高彥頤、苗延威 譯(2007)。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
  27. 高洪興(2007)。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
  28. 國立編譯館編(2006)。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書局。
  29. 畢恆達(2006)。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
  30. 連雅堂(1978)。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
  31. 陳佩婷(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
  32. 陳盈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33. 陳鴻圖(2004)。臺灣史。臺北:三民書局。
  34. 黃淑玲編、游美惠編(2007)。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35. 楊大春(2003)。梅洛龐蒂。臺北:生智。
  36. 經典雜誌編(2011)。臺灣人文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
  37. 葉立誠(2001)。臺灣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
  38. 葉立誠(2001)。臺灣服飾流行地圖。臺北:商鼎文化。
  39. 葉懿慧(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40. 裘依•瑪姬西絲、何穎怡譯(2004)。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文化。
  41.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1989)。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2. 賴澤涵編(2005)。臺灣 400 年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
  43. 瞿海源編、章英華編(198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4. 羅伯•索科羅斯基、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
  45. 蘇旭珺(1999)。由服飾裝扮的殘毀美學探討中國纏足之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60,49-57。
  46.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