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兒子的大玩偶〉電影改編的文本互涉

并列篇名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Sandwich Man>

DOI

10.7074/YDAJB.201006.0001

作者

陳薏如(Yi-Ju Chen)

关键词

兒子的大玩偶 ; 互文 ; 電影改編 ; The Sandwich Man ; Intertextuality ; Film adaptation

期刊名称

育達科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0 / 06 / 01)

页次

1 - 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互文觀點探討〈兒子的大玩偶〉的電影改編,因為電影企劃案的初始構想,以及對黃春明作品的整體關注,也為了呼應本片中另外兩部短片,電影植入了原著不曾述及的外來勢力與社會轉型題旨。此一旨意源自七0年代鄉土文學的批判寫實傳統,其懷舊氛圍則有異於八0年代的後現代潮流。導演對人的自然樣貌深盛興趣,藉電影呈現了小說不易表現的日常生活情致;也因為媒介的轉換,電影產生了對自身的指涉,並喚起了往昔電影與本片之間的聯繫。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uses the intertextual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Sandwich Man. The movie incorporated themes of foreign forces and social changes which were not mention in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in order to complement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the movie project, and to express the overall attention to the work of Chun-Ming Huang as well as to echo the other two short films in this movie. The theme of this movi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local literature which criticizes the realist traditions in the 1970s; the nostalgia atmospher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ost-modernization trend in the 1980s. The director's deep interests in the human's natural expression were presented in the delicacy of the daily lives through the movie that weren't easy to be expressed in the novel. As the median changes, the movie created a metaphor for itself, and awake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ld film and this artic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數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永續發展研究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Aumont, Jacques,Marie, Michel,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 Stam, Robert,陳儒修(譯),郭幼龍(譯)(2008).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 小野(1986).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4. 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台北:三三出版.
  5. 余崇吉記錄:《文學、電影、面對面—從「兒子的大玩偶」談起〉,《台灣時報》,1983年8月24日,第12版。
  6. 吳念真。吳念真:《兒子的大玩偶》,台北,中央電影公司製片企劃部,未著年份。
  7. 呂正惠(1992).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8.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9. 李幼新(編)(1986).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社.
  10. 李行,李嘉:《蚵女》,台北,中央電影公司,1964年出品,未著出版年份。
  11. 李嘉:《我女若蘭》,台北,中央電影公司,1965年出品,未著出版年份。
  12. 卓伯棠(編)(2008).侯孝賢導演電影講座.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13. 林文淇(編),沈曉茵(編),李振亞(編)(2005).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出版.
  14. 杰姆遜,唐小兵(譯)(199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侯孝賢:《在那河畔青草青》,台北,豪客唱片公司,未著出版年份。
  16. 侯孝賢:《就是溜溜的她》,台北,豪客唱片公司,未著出版年份。
  17. 侯孝賢:《風兒踢踏踩》,台北,豪客唱片公司,未著出版年份。
  18. 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兒子的大玩偶》,台北,中央電影公司,未著出版年份。
  19.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 陳昭瑛(1998).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
  21. 陳儒修,羅頗誠(編譯)(1994).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22. 彭瑞金(1992).台灣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23. 焦雄屏(編)(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4. 黃建業(編)(2005).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25. 黃建業(編)(2005).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26. 黃春明(1990)..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27. 黃春明(1991).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28. 奧利弗.阿薩亞斯,林志明(譯)(2000).侯孝賢.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29. 蒂費納.薩莫瓦約,邵煒(譯)(2003).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0. 葉石濤(1992).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
  31.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32. 路況(1992).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出版社.
  33.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邵牧君(譯)(2006).電影的本性.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4. 熱拉亞.熱奈特,史忠義(譯)(2001)。熱奈特論文集,天津:
  35. 羅青(1993).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