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觀光產業與地方發展的多元關係:以台灣玉為例

并列篇名

The Multirelationship of Tourism Industry andLocal Development-An Example about Taiwan Jade

作者

張育銓(Yu Chuan Chang)

关键词

豐田玉 ; 花蓮 ; 觀光產業 ; Fongtian Jade ; Hualien ; Tourism Industry

期刊名称

育達科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3 / 04 / 01)

页次

29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豐田玉在史前的玉石文化與豐田社區的文化認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在觀光產業的整合行銷中,將豐田玉的文化意涵轉型為台灣玉的紀念品包裝,形塑出新的符號價值與經濟效益。因為台灣玉在觀光產業的利益分配結構,對花蓮觀光產業鏈產生獨特的連鎖效應。生產豐田玉的豐田社區,因為玉石產業的再度興起,居民開始在社造團隊推動多年的社區營造的架構外,籌組在地的玉石團體、利用閒置空間籌備玉石文化館、以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的概念規劃礦坑與磨玉體驗活動,讓1970至1980年代豐田玉的盛況慢慢活絡起來。這波從豐田玉到台灣玉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區域觀光發展對地方特色的再地方化,以及地方形構永續觀光的發展。

英文摘要

Fongtian j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historic jade culture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Fongtian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integrated Fongtian jade cultural implication transforms into the form with Taiwan jade to be as a special souvenir in tourism industry, shaping the new symbolic value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interests structure about Taiwan jade causes unique effects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in Hualien's tourism market. Because of the reemergence from the jade industry, apart from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residents in Fongtian Community begin to build a new community team to promote Taiwan jade, to the use of idle spaces for the preparatory jade cultural centers, to plan industrial culture through jade experience. This wave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 jade from Fongtian jade presents the re-localiz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in sustainable tour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數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永續發展研究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Ballesteros, E. R.,Macarena, H. R.(2007).Identity an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Spain.Tourism Management,28,677-687.
  2. Cole, D.(2004).Explo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2(6),480-494.
  3. Dicks, B.(2003).Heritage, Governance and Marketization: A Case-Study from Wales.Museum and Society,1(1),30-44.
  4. 王嵩山(2000)。台灣文化多樣性的社會建構。2000 年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研討會,臺中市:
  5. 余炳盛(2007)。從玉與中華文化的關係談台灣玉的風華再現。2007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縣:
  6.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4).花蓮縣志:卷一,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7. 翁林廷彬(2007)。台灣玉史。2007 年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縣:
  8. 張雅玲(2009)。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9. 溫紹炳,許玲玉,曾保中,王鑫(2010)。台灣設置國家級礦山博物館的願景。2010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
  10. 臺灣省礦務局(1994).玉石的鑑定及產銷調查研究.台北市:台灣省礦務局.
  11. 臺灣省礦務局(1976)。台灣之軟玉、礦床與礦業。台灣礦業,28(3),261-274。
  12. 臺灣省礦務局(1997)。1997 年度大理石(石材)礦源礦場及加工調查輔導規畫計畫報告1997 年度大理石(石材)礦源礦場及加工調查輔導規畫計畫報告,未出版
  13. 蔡明庭(2010)。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
  14. 蔡萬益(2009)台灣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展望。網路資源,http://www.stoneart.url.tw/ sub03/sub03_show.php?sn=36,2009 年 9 月 8 日。
  15. 鄭文昕(2006)。台灣玉之經濟效益。地質,25(4),23-25。
  16. 賴錦文(2010)。閃玉加工特性與飾品設計研究。2010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縣:
  17. 魏稽生,譚立平(1999).台灣非金屬經濟礦物.台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8. 譚立平(1978)。台灣花蓮地區之軟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刊,1,1-28。
被引用次数
  1. 張育銓(2016)。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的主體性與真實性建構:臺東池上水圳耕作區與花蓮壽豐河川地種植的案例分析。民俗曲藝,193,12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