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校協力發展特色型態、社區意識、社區資源價值認知對教師社區參與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llaboration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gnitive Value of Community Recourses to Teach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作者

林志鈞(Chih-Jiun Lin);吳淑敏(Shu-Min Wu);李欣如(Xin-Ru Li)

关键词

特色學校 ; 社區意識 ; 社區資源價值認知 ; 社區參與 ; specialist school ; sense of community ; cognitive value of community recourses ;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期刊名称

育達科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17 / 04 / 01)

页次

173 - 2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協力社區發展特色型態、社區意識、社區資源價值認知對社區參與之關係。目的為調查特色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特色的型態,並分析學校社區屬性及教師背景統計變項,對社區意識、社區資源價值認知、社區參與之差異,並歸納三者之關聯性。以98至 104學年度參加「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之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得有效樣本376份,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校協力社區在特色型態上以發展「自然生態探秘」最多,且教師在社區參與具較高之表現;教師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在社區意識、社區資源價值認知與社區參與存在顯著差異;位於特殊偏遠之小型學校,因具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以發展自然生態探秘特色類型為主;教師之社區意識與社區資源價值認知對其社區參與有顯著預測力。希望研究結果能對教育部、文化部、社區、學校及教師,在提升教師社區參與意願有所助益。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llaboration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s, sense of community, cognitive value of community recourses to teach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the specialist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effort to develop in recent years.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sense of community, cognitive value of community recourses. First, the study review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including the teachers whose schools awarded the prize of characterist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2009-2015. Then,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distributed 400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376 valid samples. The statistic software SPSS 14.0 was applied for data analys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collaboration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in "The Quest of Natural" are the most. Whether teachers held executive position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cognitive value of community recourses and teach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small-size of schools in suburban districts which with extensive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mai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est of Natural" types. In "The Quest of Natural"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the school, teachers will have higher level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eacher'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gnitive valu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each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inally, hop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to enhance teach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數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永續發展研究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連結:
  2.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33。
    連結:
  3.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本土化社區價值量表與社區工作模式建構之研究」之部分研究成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本土化社區價值量表與社區工作模式建構之研究」之部分研究成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連結:
  4.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連結:
  5.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學校行政,27,117-136。
    連結:
  6.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2014)。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獲獎學校名單。2014年10月19日,取自http://163.2.45.202/result/school_result_96.php/
  7. Bagnall, R. G.(1989).Researching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A case of quantified distor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8(3),251-260.
  8. Catalano, A.(2005).Community resources: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in communities.New York: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nc..
  9. Chavis, D. M.,Hogge, J. H.,McMillan, D. W.,Wandersman, A.(1986).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ck’s lens: A first look.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4(1),24-40.
  10. Glynn, T. J.(1981).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Human Relations,34(7),789-818.
  11. McMillan, D. W.,Chavis, D. M.(1986).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4(1),6-23.
  12. Warren, R. L.(1972).Truth, love, and social change, and other essays on community change.Chicago:Rand Mac-Nelly.
  13. Wood, R. K.(1981).Community resource.New Jersey, Englewood.:
  14. 內政部(2005)。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1-4。
  15. 巫宗威(2005)。臺北,銘傳大學。
  16. 李月貞(2009)。臺中,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17. 李佑珊(2014)。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18. 李繡如(2009)。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19. 汪夢怡(2003)。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20.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21. 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22. 林暉月(2001)。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23. 林穎秀(2008)。宜蘭,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
  24. 徐文濤,鄭福妹(2006)。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北縣教育,57,28-31。
  25. 徐震(1982)。社區營造:臺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97,1-15。
  26. 徐薇(1999)。花蓮,國立花蓮師範院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27. 桑德斯,徐震(譯)(1982).社區論.臺北:黎明文化.
  28. 翁政凱(2010)。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29. 張新松(198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30. 教育部(2001).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8)整合社區、家長人力實例.臺北:教育部.
  31.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4)。103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2014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npd-solutions.com/collaboration.html
  32. 教育部統計處(2014)。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計畫。2014年9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
  33. 陳美君(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
  34. 陳貞蓉(2007)。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35. 陳麗惠(2007)。南投,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36. 曾兆興(200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37. 游正民(2009)。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38. 開拓文教基金會(1996)。社區資源手冊。2014年9月29日,取自http://921.yam.org.tw/community/。
  39. 馮綉雯(2010)。屏東,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40. 劉劍華(2002)。臺北,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41. 謝金青(199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42. 謝進裕(200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43. 羅宏益(201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專班。
被引用次数
  1. 邱美璇,林志鈞(2019)。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項。明新學報,43(2),44-65。
  2. 葉定國(2021)。軍事院校地方本位教育(PBE)初探與實踐。通識教育學刊,28,205-246。
  3. 葉定國,田光祐(2021)。「在歷史光影中學習」:軍校學生社區文資情境學習在認知負荷之成效。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9(2),79-115。
  4. 鄭峰茂(2019)。島嶼居民對文化認同、社區意識、行為意圖及保育行為之關係。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3,11-31。
  5. (2019)。教師之幽默感、壓力知覺、自我效能對教學創新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1(1),1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