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性別化的現代性體驗:《亞細亞的孤兒》及其恥辱主體

并列篇名

Gendered Experiences of Modernity: Orphan of Asia and the Subject of Shame

DOI

10.6242/twnica.202104_(20).0005

作者

林芳玫(Lin, Fang-mei)

关键词

性別 ; 現代化 ; 愛情幻滅 ; 恥辱主體 ; 情感社會學

期刊名称

台灣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21 / 04 / 01)

页次

117 - 1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期的研究紀要是將已有豐碩研究成果的台灣文學經典名作《亞細亞的孤兒》,以性別與情感社會學的角度,探究主人翁胡太明的內心意識與外在行為。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胡太明的認同,研究結果顯示胡太明具有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本文認為,胡太明的台灣意識來自於單戀的幻滅,經由愛上日本女子遭受婉拒,而產生「我是台灣人、她是日本人」的對比與差異,而這種台灣意識又帶著恥辱與自卑的心態。本文意欲探討負面的恥辱經驗如何轉化為正面的主體能動性,並從情感社會學角度分析恥辱、慚愧、自卑、憤怒等情緒所產生的社會與政治功能。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Tsai, Chien-hsin(2013).At the Crossroads: Orphan of Asia, Postloyalism, and Sinophone Studies.Sun Ye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35,27-46.
    連結:
  2. 詹閔旭, Ming-xu(2012)。恥辱與華語語系主體:施叔青《行過洛津》的地方想像與實踐。中外文學,41(2),55-84。
    連結:
  3. Ahmed, Sara(2004).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New York:Routledge.
  4. Goodwin, Jeff(Ed.),Jasper, James M.(Ed.),Polletta, Francesca(Ed.)(2001).Passionate Politics: Emo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Jacoby, Mario(1994).Shame and the Origins of Self-Esteem.New York:Routledge.
  6. Parker, Andrew(Ed.),Sommer, Doris(Ed.),Russo, Mary(Ed.),Yaeger, Patricia(Ed.)(1992).Nationalisms and Sexualities.New York:Routledge.
  7. Sedgwick, Eve Kosofsky(2003).Touching Feeling.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8. Solomon, Rober C.(Ed.)(2004).Thinking about Feel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吳濁流, Zhuo-liu(1980).亞細亞的孤兒.台北=Taipei:遠景=Vista.
  10. 宋冬陽, Dong-yang(1984)。朝向許願中的黎明: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中國經驗」。文學界,10,127-146。
  11. 宋澤萊, Zhe-lai(2011).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Taipei:印刻=Ink.
  12. 李木蘭, Louise,高亮(譯), Liang(Trans.)(2007)。反對中國婦女參政:面對政治現代性。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Taipei:
  13. 李育霖, Yu-lin(2008).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Taipei:書林=Bookman Books.
  14. 李郁蕙, Yu-hui(2002).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台北=Taipei:前衛=Avanguard.
  15. 施正鋒, Jheng-fong(1996)。吳濁流的民族認同:以《亞細亞的孤兒》作初探。法政學報,6,41-70。
  16. 荊子馨, Leo Tse-hsing,鄭力軒(譯), Li-hsuan(Trans)(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Taipei:麥田=Rye Field.
  17. 梅嘉樂, Barbara,孫麗瑩(譯), Li-ying(Trans)(2007)。挑戰∕定義現代性:上海早期新聞媒體中的女性。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Taipei:
  18. 陳芳明, Fang-ming(1998)。戰後台灣大河小說的起源:以吳濁流的自傳性作品為中心。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Taipei:
  19. 彭瑞金, Ruei-ching(2008)。解讀《亞細亞的孤兒》。文學台灣,68,37-46。
  20. 黃信洋, Shin-yang(2009)。多重認同與台灣人意識: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的一種解讀。客家研究,3(2),137-164。
  21. 藍建春, Chien-chun(1997)。胡太明的祖國經驗:《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國族想像、瓦解與再擬構。水筆仔,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