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蕭友梅的中西音樂觀點探究《舊樂沿革》之寫作脈絡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ion of the writing context of "Jiu yue yan ge" from Yiu-mei Hsiao's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DOI

10.6244/JOMR.2014.21.03

作者

黃于真(Yu-Jen Huang)

关键词

蕭友梅 ; 舊樂沿革 ; 中國音樂史 ; 音樂史寫作 ; 音樂學 ; Yiu-mei Hsiao ; Jiu Yue Yan Ge ; Chinese music history ; writing of music history ; musicology

期刊名称

音樂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4 / 11 / 01)

页次

53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蕭友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的首要人物,他在音樂教育與新音樂創作的卓著貢獻,奠定了中國現代音樂發展的基礎。蕭友梅借鑒西方音樂教育及創作方法,致力於音樂教育體制的建立,以及中國新音樂創作的開拓。人們常忽略蕭友梅做為音樂學家的身分,身為中國第一位以音樂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他也是第一位掌握音樂學方法進行中國音樂史研究的中國人。他以其音樂學之長,對於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進行研究與反省,希望以歷史為借鏡,由此尋得中國新音樂的基礎與發展途徑。蕭友梅在致力推展西方音樂方法近二十年後,於1939年規劃開授「舊樂沿革」課程,並撰寫課程講義《舊樂沿革》。《舊樂沿革》事實上即是一部中國音樂史,該書除了呈現了蕭友梅所受的歐洲音樂學專業訓練,亦反映出他在發展新音樂之時,對於中國傳統音樂所進行的反思。本文將以《舊樂沿革》為對象,從蕭友梅的中西音樂觀點出發,探究該書之寫作脈絡。

英文摘要

Yiu-mei Hsiao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s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His contribution to music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music composition established the basis of Chinese new music. He founded China's first specialized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music based on the system of Western conservatory; moreover, he developed Chinese new music with Wester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Nevertheless, an often neglected fact is that he was also a musicologist. Hsiao was the first one of Chinese scholars to have a PhD in musicology. He was a pioneer in applying musicological methods to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He investigat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and discovered the factors and problem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All of his research regarding music mainly aimed at finding a new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music. After almost twenty years of debate on introducing and teaching Western music, Hsiao designed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Music" curriculum in 1939 and wrote "Jiu yue yan ge" for the course. "Jiu yue yan ge" is essentially a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This book describes the progression of Chinese music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Qing Dynasty, all from the viewpoint of musicology. Moreover, it presents Hsiao's reflection on Chinese ancient music, that of the initiator of Chinese new music. In this essay, I arrange Hsiao's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usic and Western music based on his writings and aim to explore features of the writing context of "Jiu yue yan 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文仁(2008)。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21,145-166。
    連結:
  2. 黃仕忠(2010)。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的再評價。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6,251-264。
    連結:
  3. (2007)。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
  4. 明宋濂(1976)。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5. Allen, Warren Dwight(1962).Philosophies of music history: a study of general histories of music 1600-1960.New York:Dover.
  6. Batka, Richard. Geschichte der Musik. v 2. Stuttgart: Carl Grüninger (Klett & Hartmann), 1910
  7. Batka, Richard. Geschichte der Musik. v 3. Stuttgart: Carl Grüninger (Klett & Hartmann), 1915
  8. Batka, Richard. Geschichte der Musik. v. 1. Stuttgart: Carl Grüninger (Klett & Hartmann), 1909
  9. Cohn, Arthur Wolfgang. "Hugo Riemann als Systematiker der Musikwissenschaft". Zeit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 v.3 (1920-1921): 46-50
  10. 上海音樂學院黃自遺作集編輯小組編(1997)。黃自遺作集:文論分冊。合肥:安徽文藝。
  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盧灣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7)。盧灣史話第六輯。上海:編者。
  12.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民23)。
  13. 王光祈。《歐洲音樂進化論》。上海:中華書局,1924(民13)。
  14. 王光祈(2009)。王光祈文集‧第一輯音樂卷(上)。成都:四川音樂院。
  15.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商務,1915(民4)。
  16. 吳志武(2007)。朱載堉的鄉飲詩樂譜研究─為紀念朱載堉誕辰470周年而作。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1,51-60。
  17. 李靜(2004)。蕭友梅與北大音樂傳習所。北京大學學(哲學社會科學版),41(2),140-144。
  18. 汪樸(2006)。喚醒沉睡史料還原先輩全貌—從發現蕭友梅留德期間的一篇報告說起。人民音樂,1,39-41。
  19. 尚小明(2011)。由“分期”到“斷代”史-民國時期大學“中國通史”講授體系之演變。史學集刊,1,56-68。
  20. 岸邊成雄、郎櫻譯(1983)。伊斯蘭音樂。上海:上海文藝。
  21. 東京音樂學校編。《東京音樂學校規則》。東京:東京音樂學校,1889(明治22)。
  22. 孫海(2007)。蕭友梅留德史料新探。音樂研究,1,18-32。
  23. 徐天祥(2012)。關於〈復興國樂我見〉的作者問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3,16-23。
  24. 袁昱(2012)。燕京大學音樂系發展歷史與教學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1,94-102。
  25.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編(1997)。中國社會科學家自述。上海:上海教育。
  26. 許之衡(1968)。中國音樂小史。台北:商務。
  27. 郭燕紅(1988)。蕭友梅《舊樂沿革》述評。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4,84-87。
  28. 黃旭東、汪樸(2007)。蕭友梅留日年份、回國日期及參加清廷考試時間考辯-舊資料重讀與新史料初探。音樂研究,3,56-61。
  29. 楊昭恕。〈哲學系設立樂學講座之必要〉。《音樂雜誌》, vol.1, no.3(1920):1-4
  30. 楊蔭瀏(1980)。音樂史問題漫談。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12-18。
  31. 楊蔭瀏(2004)。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
  32.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上卷。成都:著者,1922(民11)。
  33. 葉伯和、顧鴻喬編(1993)。中國音樂史附詩文選。台北:貫雅。
  34. 廖輔叔(1993)。蕭友梅傳。杭州:浙江美術學院。
  35. 赫胥黎、嚴復譯(1969)。天演論。台北:商務。
  36. 趙節明編(1990)。蕭友梅音樂文集。上海:人民音樂。
  37. 劉林海(2012)。“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世界歷史,5,93-102。
  38. 劉靖之(1998)。中國新音樂史論(上)。台北:耀文。
  39. 劉靖之(1996)。劉靖之談樂。台北:樂韻。
  40. 衛聚賢。《中國考古學史》。上海:商務,1937(民26)。
  41. 鄭大華(2006)。九一八後的民族復興思潮。學術月刊,38(4),110-117。
  42. 鄭祖襄(2013)。中西音樂比較之下的尋根之作—重讀蕭友梅的三部“中國古代音樂史”。音樂研究,5,56-64。
  43. 鄭覲文。《中國音樂史》。上海:大同樂會,1929(民18)。
  44. 蕭友梅、王光祈廖輔叔譯、金經言譯(2010)。中國古代樂器考‧論中國古典歌劇。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45. 蕭友梅、陳聆群編、洛秦編(2004)。蕭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論專著卷。上海:上海音樂學院。
  46. 蕭友梅、廖輔叔譯(1989)。十七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向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提出的博士論文)。音樂藝術,3,1-17。
  47. 蕭友梅、廖輔叔譯(1989)。十七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向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提出的博士論文)。音樂藝術,2,2-18。
  48. 蕭友梅、廖輔叔譯(1989)。十七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向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提出的博士論文)。音樂藝術,4,1-34。
  49. 戴念祖(2008)。天潢真人朱載堉。鄭州市:大象。
  50. 韓國鐄(1990)。韓國鐄音樂文集(一)。台北:樂韻。
被引用次数
  1. 劉芛華(2022)。從民國初年兩位琵琶樂人看琵琶音樂的繼承與變遷。音樂研究,36,9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