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交換理論於休閒運動中之啓示

DOI

10.29503/RLSH.201012.0002

作者

蔡瑋娟;林泳瀠;黃孟立

关键词

交換理論 ; 休閒運動

期刊名称

休閒運動健康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2卷1期(2010 / 12 / 31)

页次

12 - 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過去,人們對於從事休閒運動的動機、目的大多以「休閒利益」、「休閒結果」的概念來呈現。但以交換理論的理論基礎觀之,這些人們欲藉由從事休閒運動而得到的利益、結果,與本身所使用的手段,如游泳、打球等,二者之間事實上就構成了一交換的行爲,但較少有學者以「交換」的概念來加以敘述。本文目的旨在探討以交換理論觀點爲核心,針對個人從事或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或意圖探討交換理論於休閒中的啓示,最後本研究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林幼萍(2003)。以符號互動論與交換理論探討國際標準舞握持動作之社會義涵。大專體育學刊,5(2),39-49。
    連結:
  2. (1966).Parks and Recreation.
  3. Brody, J.E (1977). Heart disease goes out of style. The Yew York Times. E-6.
  4. Driver, B. L.(Ed.),Brown, P.J.(Ed.),Peterson, G. L.(Ed.)(1991).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s.
  5. Kando, T. M.(1980).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London:Mosby Company.
  6. Kraus, R. G.(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7. 王宜敏(2000)。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8. 朱素玥(2006)。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9.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1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1. 何奇叡(2003)。都市化與休閒運動。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2,31-41。
  12. 沈易利(1995)。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
  13. 卓俊辰(1986).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14. 林秀麗,(譯)林庭瑤(譯),洪惠芬(譯),Cuff, E. C.,Sharrock, W. W.,Francis, D. W.(1999).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15. 洪煌佳(2001)。休閒運動體驗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初探。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9,249-258。
  16. 張佩娟(2003)。雲林,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17. 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18. 陳鏡清(1998)。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115-121。
  19. 程紹同(1994)。從行銷概念談運動休閒服務。國民體育季刊,23(1),63-70。
  20. 黃瓊慧,黃昆得(2003)。適應體育觀點探討身心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之權利。大專體育,68,100-105。
  21. 蔡文輝,李韶嶸(1999).社會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22. 蕭博仁(2000)。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23. 謝秀芳,鄭碧霞(1995)。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研究。體育學報,20,123-134。